高等教育乃國之脊梁,人才培養為興邦之基。進一步激發教育改革創新的活力,更好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人工智能起到當之無愧的助力作用,未來教育的發展也更加應該注重運用AI。各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強化使命擔當,助力AI賦能,示范教育改革,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建設人才,為成功建造中華民族教育強國注入強大動力!
智能預測:動態調控專業布局,化解結構性失業
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逐年攀升,結構性失業問題日益凸顯。介入AI的大數據分析與預測功能,實現教育供給的動態精準調控。一是構建AI產業人才需求預測模型。通過分析國家統計局、招聘平臺、企業年報等數據源,AI可提前18個月預判崗位數量波動。從而調整每年的各專業招生人數,維持社會崗位匹配率的穩定,預防結構性的失業情況。如運用LSTM時序預測算法,準確預測“土木工程崗位將區域性過剩”,及時將招生計劃下調,同步增設智能建造專業。二是推動課程教材動態進化機制。知識半衰期加速至2.3年的今天,AI知識圖譜技術能實時捕捉技術變革。利用AI技術,針對人工智能、計算機、量子科技等研究前沿技術的專業,建立“知識紅黑榜”動態更新體系。淘汰陳舊理論,注入前沿成果。比如,將工程機械智能化、先進儲能材料、功率芯片設計等產業的最新技術標準轉化為教學模塊,嵌入計算機、材料科學、機械工程等專業教材,確保學生知識結構與社會產業升級同頻共振。三是建立專業設置AI預警系統。利用AI的大數據檢測功能,每年對各專業的就業率、招生過剩率、課程過時率、崗位需求增長率等進行統計,對全國3000余個專業進行紅黃綠燈分級管理,紅燈專業停止招生,啟用專業改造;黃燈專業進行限期整改,引入行業認證;綠燈專業擴大招生,優先資源投入。
精準畫像:拆解人崗匹配規律,鍛造適配型人才
在個體差異被標準化教育遮蔽的當下,AI正成為打開個性化發展的金鑰匙。注重AI的個性化指導功能,開辟人才成長精準化培育新路徑。一是構建多維人才畫像系統。通過整合教務數據(GPA、項目經歷)、行為數據(圖書館借閱、實驗記錄)、心理數據(霍蘭德測試、大五人格)等,生成動態能力云圖,能夠分析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多維度數據,同時結合產業界對人才的需求預測,對未來就業方向給予科學性建議。二是打造智能成長導航儀。當學生輸入“華為云計算工程師”目標,系統自動解構崗位所需的多項能力指標,對比現有能力生成差距熱力圖,并規劃出最優學習路徑以及必備的學習清單。三是創建自適應資源推薦引擎?;趨f同過濾算法和知識追蹤模型,AI可精準推送學習資源。如創辦一個“智學伙伴”系統,根據學習者認知、能力等特征,在30萬資源庫中動態匹配內容,精準推送提高缺乏能力的訓練與資源,從而提高知識轉化率。
虛擬實訓:打破資源時空壁壘,練就硬核就業力
傳統實訓受制于設備成本與安全風險,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足。AI虛擬仿真技術的突破,正在打破這些物理桎梏。加強運用VR、AR等數字技術,練就實踐就業能力。一是建設工業級虛擬實訓平臺。比如打造“火箭裝配數字孿生系統”,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操作價值數億元的真實設備,錯誤操作可無限次重試。該平臺能夠大大增強航天類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縮短實訓時間。二是開發高危場景模擬系統。比如建造虛擬的“礦山安全VR實訓艙”,還原透水、瓦斯爆炸等32種險情,通過生理指標監測評估應急能力。讓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操訓練,更能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三是構建職業體驗元宇宙。推出的“職業探索星球”,內置200+職業數字孿生場景。比如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加入虛擬教室,該虛擬教室取材于現實經歷,高度還原教師板書講課環節、學生的提問答疑環節等等,體驗備課與上課的氛圍。
數據直通:架設產教融合橋梁,助力項目式學習
破解校企合作“合而不深”的難題,需要構建智能化協同網絡。AI驅動校企聯合搭建產教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一是創建AI智能項目匹配引擎。運用圖神經網絡技術,自動對接企業技術需求與高校研發能力,從而參與企業項目的全進程。二是打造AI智驅型產教融合新生態。利用AI交互技術深化產教融合,以產業需求重塑教學形態。實行點對點就業與成長,人才的專項輸送推廣“企業命題—聯合攻關—反哺教學”機制,將實踐課程與企業真實項目深度融合。企業每學年交給對標學校對應專業的學生團隊一個項目。學生團隊根據項目要求設計的運營方案,或者制作的人工智能創新理念與數據模型等交由企業接收、采納并提出意見,最后把企業現場數據實時轉化為教學案例。這種“項目制學習”(PBL)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做中學、學中創”的良性循環。
站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態的歷史交匯點,我們深刻認識到:AI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價值,本質上是對人才培養邏輯的時代重構。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AI技術與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培養出既有家國情懷又能破解“卡脖子”難題的復合型人才,讓教育新質生產力成為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動能!
【作者:陳麗榮;殷佳慧,分別系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大基地特約研究員、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名師;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數智技術賦能高校“智慧思政”研究(24YBA006);湖南省教育廳網絡文化精品項目:高校融媒體+育人工作體系的構建與實踐(24JP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