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是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也是深化構建社會治理體系、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的“神經末梢”。近年來,浙江樂清市城南街道依托“共享社·幸福里”建設大膽探索,將“黨建引領三方協同共治”與基層實際緊密結合,強化組織賦能、健全運行機制、激發治理動能,推動基層由“單向管理”加速向“協同共治”的蝶變躍升,創新黨建引領三方協同共治的“城南模式”,其中“敲門日”服務獲評第二批“浙江有禮”省域文明新實踐為民辦實事項目。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厚植基層向心力。針對“三方”如何協作的問題,樂清城南街道搭建了上下貫通、橫向聯通的協同治理架構,確保小區治理“有人管、不留白”。一是建強“頭雁隊伍”。選優配強小區干事隊伍,以小區業委會集中換屆為契機,分類采取“揭榜掛帥”“先定事、后選人”等方式,逐步實現86個小區業委會黨組織全覆蓋,52位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一肩挑”。二是突出“一個軸心”。以小區為治理核心,發揮關鍵力量。構建由街道縱向統籌,社區、業委會、物業橫向搭建組織架構,建立三方聯席會議制度,因地制宜組建社團組織、志愿團隊324支,將服務觸手延伸到居民“家門口”。如金色家園小區志愿者自發組建“金色調解室”助力小區協同共治,幫助化解車位買賣、樓層間漏水、公共空間使用等方面糾紛12件。三是推動“干部下沉”。創新“三員合一、一格統管”機制,整合駐社區干部、駐經合社干部、小區黨建指導員三支隊伍,選拔半數以上優秀干部下沉包聯社區、小區,建立“周夜行、月協商、季督考”制度,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如綠城玫瑰園小區因房屋質量問題引發投訴、維權問題,駐格干部發揮多級組織力量,積極幫助協調溝通,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以共建共享為紐帶,提升協同自驅力。針對社區、小區業委會、物業“三方協同”如何落實的問題,我們構建了鄰里議事和問題處置閉環機制,確保小區事務“能落地、見成效”。一是構建協商議事制度。小區全面落實特色“鄰里議事廳”,建立“黨組織先議、三方協議、居民合議”規范化議事流程,由小區黨組織牽頭審核重大事項、備案重大活動、召開聯席會議、督辦協商事項,實現鄰里事、鄰里議、鄰里定。如,中馳湖濱小區通過“鄰里圓桌會”解決了居民反映強烈的更換物業問題、基礎設施破舊損壞問題,居民滿意率從31%躍升到94%。二是健全問題管理閉環。為妥善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事項,創立并推廣“我與書記有約”平臺,每周末晚上由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帶隊在小區黨群微家坐值班,調解矛盾糾紛,開展問題收集、辦理、反饋,實現“小事協商辦、大事聯動辦”。運河花園小區已通過“我與書記”有約平臺化解矛盾糾紛32件,辦理民生實事51件。三是建立物業監督體系。針對物業企業項目準入退出、議事溝通反饋、服務收費協調、動態監督檢查等重點環節,出臺物業服務管理辦法,開展24小時下沉式服務,推動物業企業回歸服務業主、提升服務水平。如翡翠灣花園業委會制定詳實的物業管理辦法,并自籌資金為物業員工打造免費宿舍和員工食堂,物業又反哺小區開展臨時托管、大型鄰里活動等增值服務,實現了物業與居民的“雙向奔赴”。
以民生幸福為底色,增強要素保障力。在聚焦群眾幸福感上,我們協作開展了各項增值化服務,確保居民服務“有溫度、有力度”。一是開展“敲門日”服務。聚焦小區內“老弱病殘”等重點人群,建立“一戶一檔”,組織志愿服務隊成員進行結對聯系,特別是針對空巢老人,開展“每日一聯系”,常態化提供送菜送藥、代購代辦、愛心話聊等暖心服務,現已累計為重點人群提供暖心服務400余次。如南虹公園一號“敲門日”志愿服務隊伍逐戶發放愛心服務卡,累計上門解決清理垃圾、送醫就診等民生關鍵小事30余件。二是建立“四張清單”。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建立問題、需求、服務、項目“四張清單”,在“敲門走訪”的基礎上建立“需求清單”,由小區黨支部、在職黨員精準對接領辦“服務清單”,主動謀劃啟動一批民生實事“項目清單”,聚力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綠城錦玉園小區已完成“民生小事”127件,投入100多萬元改造小區綠化、設置監控門禁、提升小區品質。三是培育公益“共享社團”。街道牽頭鼓勵小區與人社局、教育局等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實現資源下沉、共享。引導小區教師、醫生、律師等職業的居民,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組建為老服務隊、醫療服務團隊等“服務共享社團”和“技能共享社團”。小區結合社團組織每月舉辦各類活動,鄰里氛圍愈發融洽。
(浙江省樂清市城南街道 王志芬 張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