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節點。站在歷史交匯點上,回望過去五年,我們以實干為底色,在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綠色轉型等領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收官之年,既是檢驗成果的“大考”,更是邁向新征程的起點。唯有保持“趕考”的清醒與堅定,以奮進之姿扛起使命擔當,方能續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黨建引領,筑牢高質量發展的根基。黨建引領始終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從糧食安全到科技創新,從改革開放到鄉村全面振興,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成為攻堅克難的“主心骨”。中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糧食產量突破1.4萬億斤,這一成就離不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實施,更離不開黨員干部在田間地頭的躬身實踐。 在鄉村全面振興一線,駐村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扎根基層,通過產業幫扶、基礎設施提升,讓農村煥發新活力。實踐證明,只有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效能,才能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創新驅動,激活轉型升級的引擎。從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突破到新能源產業鏈的全球領先,從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到“智慧口岸”“數字國門”的建成,科技創新的浪潮席卷各行各業。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產銷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數字經濟規模突破百萬億元。這些成績的背后,是“雙循環”戰略的縱深推進。“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非封閉發展,而是通過改革釋放內需潛力,通過開放鏈接全球資源。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國際科技合作空間,在關鍵領域構建互利共贏的創新共同體,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催生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乘數效應,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效率顯著提升。智能起重機、新能源汽車快充技術,正是“雙輪驅動”下創新活力的體現。收官之年,唯有繼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綠色筑基,繪就美麗中國的底色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十四五”期間,中國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超越煤電,西北戈壁崛起全球最大風光電基地,青海塔拉灘光伏園區與生態治沙工程協同推進,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牧草"的循環模式。東南沿海"綠電入萬家"工程讓千萬戶家庭用上零碳電力,特高壓電網如同綠色動脈貫通東西;鋼鐵行業完成全球最大規模超低排放改造,長江、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標。這些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浙江省江山市碗窯鄉人民政府 毛林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