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當下鄉村治理進程中,諸多難題橫亙在前,亟待破解,需全方位整合各方力量,將治理要素擰成“一股繩”,共繪鄉村治理“同心圓”,書寫鄉村善治的時代新篇。
強化黨建引領作用,為鄉村治理體系樹好“風向標”。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治理的“主心骨”,在鄉村治理中占據核心地位、通過精準把控政治方向、高效整合調度資源以及積極凝聚引導民心,匯聚成強大的治理合力。當前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組織覆蓋虛化、服務功能弱化等問題,必須積極探索機制創新,如“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聯戶網格化”等模式,充分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確保黨旗始終在鄉村治理第一線高高飄揚,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當下,正處于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縱深推進的關鍵期,更需以黨建“繡花針”、穿起治理“千條線”,在組織體系優化、治理機制創新、服務質效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澎湃紅色動能。
健全村民自治機制,為鄉村治理體系筑牢“壓艙石”。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村民自治,能夠有效激發村民治理意識,極大提升民眾的獲得感。村民自治不僅能夠獲得村民廣泛認可,真正做到讓人民當家作主,同時也能自下而上形成鄉村規則,維持鄉村運行秩序,對鄉村治理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鄉村治理的密碼始終蘊藏在群眾的創造偉力之中,村民自治的活力源于群眾智慧,要讓村民廣泛參與到鄉村事務的決策、管理與監督中來,使鄉村治理更加貼合村民的實際需求,真正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統籌社會組織協同,為鄉村治理體系上好“助推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既要發揮基層黨組織“主引擎”作用,還需要激活社會組織“微細胞”功能。在實踐中,諸多地區積極探索,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創新“鄉賢參事會+村民理事會”雙輪驅動模式化解土地糾紛、宅基地矛盾等歷史遺留問題;湖南省瀏陽市推行“社會組織聯村包片”制度,引導農業合作社、文化協會與薄弱村結對,打造“非遺工坊”“共享菜園”等特色項目。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共舞”,社會組織正以蓬勃活力為鄉村治理注入源頭活水,當現代機制帶動傳統產業,當社會組織協同發力,廣袤鄉土必將煥發“治理有效、生機盎然”的新氣象,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中共永康市唐先鎮委員會 林可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