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地方要聞 > 典型經驗 > 正文

10年走出4位梅花獎獲得者 一所山區職校如何成為戲曲“造星搖籃”

5月21日晚,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禮上,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演員鮑陳熱,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演員陳麗俐同時“摘梅”,浙江戲劇界新增兩位梅花獎獲得者。

兩人的戲種不同,分屬花旦、青衣的分類也不同,但有個共同點——20多年前,相差3歲的她們同在武義縣職業技術學校學習。

這對師姐妹,加上2015年、2021年分別“摘梅”的婺劇伉儷楊霞云、樓勝,這所浙中山區縣城的職校,用10年時間,培養了4位捧回“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的優秀演員。

從這里成長的學生中,不僅有知名的“角兒”,還有分布全省各地劇團的大量人才。江西贛劇等外省劇種也將定制班設在這里。

一所縣城職校,如何成為戲劇界的“造星搖籃”?我們走進武義職校,解碼“梅花”盛開的密碼。

從“哭著要回家”到“站在舞臺中央”

梅花獎得主的成長必修課

在武義職校戲曲樓三層的排練廳,墻上貼滿往屆學生的演出照,最醒目的位置是楊霞云、樓勝的梅花獎證書復印件,很快,還會加上鮑陳熱、陳麗俐的證書復印件。

“這4個孩子,都在練功毯上流過淚。”67歲的戲曲老師徐為一邊說,一邊指導15歲女生左穎樂練習單腿控制。上周,左穎樂代表學校參加“浙江少兒戲曲小金桂薈萃”比賽并拿了銀獎,現在正備戰新的比賽。“要像釘子釘在臺上,腿抬3分鐘不能抖。”一臉嚴肅的徐為在近30年里就是這樣教導過楊霞云、樓勝、鮑陳熱、陳麗俐等學生,如今,“10后”的戲曲璞玉們也在這里練功學習。

訓練中的汗與淚,最終化作舞臺上的光芒。

半個月前,武義職校黨總支書記潘蒼紅帶著戲曲專業的老師們來到上海,為參加梅花獎競演的鮑陳熱、陳麗俐加油。

競演謝幕時,收獲全場起立鼓掌的鮑陳熱掉下幸福的熱淚。

梅花獎競演中表演《活捉三郎》的鮑陳熱 采訪對象供圖

鮑陳熱至今記得,在校學習排練《拷打提牢》的3個月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老師逐字扣戲,一個眼神不到位就重來,一個臺步要練60遍。”她比劃著當年的動作,“有次練亮相,老師說‘要像蝴蝶飛出來’,我練得直吐,她就蹲在旁邊遞溫水,說‘現在吃的苦,都是將來站在舞臺中央的底氣’。”

“每天,老師會讓我們繞著練功房跑步,氣喘吁吁跑完400米后,才開始逐字逐句教我們練唱腔。”鮑陳熱說,這次競演的折子戲《活捉三郎》中,她飾演的閻惜嬌在桌椅間騰挪反轉,開嗓時聲線還保持平穩細膩,背后是20多年前打下的根基。

陳麗俐的“婺劇折子戲專場”同樣引爆競演現場。散場后,眾多年輕觀眾還在演員出口處等簽名、合影。

舞臺上,陳麗俐的身段與武打動作行云流水、酣暢淋漓,但只有她身邊的人才知道,競演前一天彩排時,陳麗俐身體突發不適暈倒在臺上,被送到醫院緊急治療。

“演出前,我整個人還是發懵的狀態。但心中總有一個信念:不能辜負為了我一起努力付出的團隊。”陳麗俐說,“不管發生什么情況,我都要把戲演好。”

梅花獎競演中表演《穆桂英·轅門斬子》的陳麗俐 共享聯盟·金華 樓冀陽 攝

堅強的意志力,支撐她順利完成此次梅花獎競演,并贏得滿堂喝彩。這份毅力源于哪里?陳麗俐脫口而出4個字:戲比天大。

在武義職校學藝開始,這4個字就深深烙在她腦海深處。

在學校的每一天,陳麗俐都沒有放松過訓練,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練習10小時,“周六上午練功后才回家,周日下午到校后,放下行李就要去練功房。”就連暑假,戲曲班練功也不停歇。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學校打下扎實基本功,是這4位梅花獎獲得者成才的必經之路。

楊霞云、樓勝同樣感念學校的嚴格教導。如今已是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的楊霞云,仍保留著學生時代的習慣:每天晨練壓腿。“在學校時,每天早上5時30分左右起床,在水泥地練腿功,冬天凍得手腳發腫,刀槍把子都握不住。”楊霞云打趣說,那時候最害怕聽見的聲音是徐為老師的摩托車引擎聲,“大老遠就能聽見聲音,我們嚇得趕緊繃直腿——偷懶會被老師拿尺子敲膝蓋。”最讓她難忘的是張穗萍老師塞給她的圍巾:“冬天喊嗓子,老師看我脖子凍得通紅,把自己的圍巾摘下來給我,說‘嗓子是演員的命’。”

“武義職校給我們上的最重要一課,是‘功在平時’。”樓勝說,“現在帶青年演員,我總說‘別想著走捷徑,當年我們在水泥地摔的每一個跟頭,都是今天站在梅花獎舞臺上的臺階’。”

如何破解戲曲人才培養困局
一份打磨十年的教學大綱

一方面是對基本功訓練的嚴苛要求,另一方面,武義職校戲曲專業的老師們,用“帶孩子”般的溫情和學生們相處。

各地多位職校相關專業的老師告訴記者,20年前的地方戲曲教育是“散養模式”:很多藝校招了學生就放羊,少數老師藏著絕活不教,學生學兩年就登臺,基礎沒打牢,后期發展受限。

在潘蒼紅看來,武義職校的秘訣是將技能訓練和教育規律融合在一起。技能訓練應和了傳統中國戲曲“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對手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的行內話。而教育規律,則來自不斷摸索更新的體系:1991年起武義第二職校開辦戲曲班,后來和武義第一職校整合成如今的武義職業技術學校。成為當地唯一的戲曲表演人才培育基地后,學校在近10年里打磨形成了一份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大綱。

潘蒼紅曾調研過省內外10所藝校,發現普遍存在“三急”:急著排戲、急著參賽、急著輸出。“但戲曲是‘慢藝術’,武義職校的學生,前3年每天至少6小時基本功訓練,比其他學校多兩小時。”他指著課表,“早上7時吊嗓子,上午腿功、毯子工,下午臺步、把子功,晚上唱腔課,周六還要加練——這不是‘卷’,是尊重戲曲人才成長的規律。”

在武義職校戲曲班,孩子們入學前3個月只練腿功、身架、眼神,像種莊稼,得先把根扎深;第三年才排劇目,因為“功到自然成”。“現在還加了3+2大專學制,把高中文憑和大專技能結合,學生出路更寬。”在潘蒼紅看來,對教育規律的尊重,同樣體現在擴班的“克制”上,“每屆30名演員、15名樂手,再加上定制班的培養,這是我們能保證教學質量的學生人數,哪怕現在報名入學的比例是5比1,我們也不擴班。”

除了“嚴”,更關鍵的是“活”。在武義職校,每個學生都有“成長檔案”。“因材施教不是口號,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金華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武義職校戲曲專業負責人張穗萍說,“有的男生身手好,但是嗓子不行,就加專練翻跟頭——別看這是龍套動作,這是各個劇團都缺少的專業人才,在民間劇團幫場都能拿400元每天。”

訓練中的同學們 采訪對象供圖

而“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更讓這所職校有了“家”的溫度。徐為老師退休6年仍被返聘,“課堂上學生怕我,但課堂下學生粘著我,演出時把第一束花塞我手里。”退休返聘的張穗萍老師依然致力于教學,還會將女兒的衣服送給家庭困難的女生;24歲的戴佳倩老師暑假帶學生住進自己家,像姐姐一樣照顧她們……

這種“精耕細作”的模式,讓武義職校的畢業生成了劇團的“香餑餑”。近5年里,武義職校的孩子們拿下了19個金花稱號、金桂獎、金茶花獎等國家級、省市級戲曲表演獎項。畢業生中,除獲梅花獎外,還獲得過白玉蘭獎、新松計劃獎等30余個國家級、省級戲曲大獎。

“現在,學校畢業生愁的不是有沒有工作,而是在哪個劇團能演更多戲,能有更好發展。”潘蒼紅滿臉自豪,建德、東陽等婺劇團都在學校開了定制班。2023年9月還開辦江西贛劇的定制班,30位演員與15名樂隊的組合在武義職校進行基本功培訓,3年后畢業回江西開始專項練習。“今年9月,武義婺劇藝術傳承中心的定制班也要開班了。”潘蒼紅說,武義縣政府給了40個事業編制和40個合同編制,根據同學們畢業時的表現設定,“現在就有家長來咨詢就讀情況。”

訓練中的同學們 采訪對象供圖

縣城職校帶來的人才培養啟示
“以演促練”的成長路徑

在梅花獎的頒獎臺上,婺劇、亂彈都是不折不扣的地方劇、小劇種,梅花獎為地方劇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更大舞臺,出現在更高舞臺的“鄉音”也不斷觸及人們心中的文化血脈。

小劇種不斷破圈遠行,離不開越來越多的武義職校出現,為各個劇團源源不斷輸送戲曲人才。

浙江省特級教師、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孝平認為,武義職校戲曲人才輩出,得益婺劇非遺傳承人的言傳身教,學校特別重視基本功的錘煉,以及教育教學方式的不斷革新。“鑼鼓聲起,戲曲班的一切都動了起來,所有的‘動’圍繞的就是一場戲。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場景,也是一個完整的教學場。”朱孝平說,這種真實教學場中的學習,應該是職業教育行動性知識獲得的最佳學習方式。

張穗萍將其總結為“以演促練”,每個畢業生擁有少則兩位數,多則三位數的上臺表演經驗,這讓他們能無縫對接劇團工作,“我們不僅為專業院團輸送‘角兒’,也為民間劇團培養‘臺柱子’。”

演出中的武義職校戲曲班同學們 采訪對象供圖

傳統節日、武義的大型活動、學校藝術節……每年,戲曲班都會收到幾十場表演邀約,這是孩子精進技藝的磨刀石。

上個月,武義舉辦第十屆童話大會,15歲的謝蘇宇和同學們受邀參加表演。“張老師,我站在臺上怎么腳在抖啊,站得不穩。”謝蘇宇走下臺時來不及卸妝,就找到了張穗萍求助。這是謝蘇宇第一次面對超過100名現場觀眾,緊張感讓她的表演打了折扣。

“所以你要在臺下多練啊,你的身體還沒有形成肌肉記憶,緊張的時候動作就變了形。”每次演出完,張穗萍總要和孩子們做細致的復盤,在實打實的演出中,讓孩子們直面自己的短板,通過觀眾的反饋,體會到抓人眼球的表演應該如何完成。

學生在村頭、街頭唱戲,意義不僅在于讓學生練兵,也在于讓傳統戲曲真正“活”在民間。

演出中的武義職校戲曲班同學們 采訪對象供圖

“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助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浙江省特級教師,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王小林說,推動地方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也是題中之義。與普通高中以升學為主要目標相比,中職學校的教育更適合非遺文化傳承,每個縣(市、區)的中職學校,都有責任和義務把當地的非遺文化發揚光大,繼而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從水泥地練功到3+2大專學制,從“言傳身教”到“因材施教”,從“輸送演員”到“激活生態”,武義職校成為“造星搖籃”,本質是對人的尊重——尊重戲曲人才成長的規律,尊重傳統藝術傳承的邏輯,更尊重每個孩子對舞臺的熱愛。(張苗 沈超

[責任編輯:周艷]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