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投資中國”展區。
本報記者 劉仲華攝
中歐班列重要樞紐——德國杜伊斯堡貨運場站內來自中國的集裝箱。
本報歐洲中心分社 依 琳攝
數據來源:中國外交部、海關總署、國鐵集團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作為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國與歐盟加強合作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推動中歐關系向好、向前發展,將為中歐人民帶來更大福祉,為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馮仲平(中國歐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姚 鈴(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帕斯卡爾·博尼法斯(法國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院院長)
尼爾斯·彼得·托馬斯(施普林格·自然圖書執行副總裁及負責人)
貝爾納·德威特(比利時中國經貿委員會主席)
霍爾瓦特·列文特(匈牙利約翰·馮·諾伊曼大學歐亞中心主任)
務實、共贏的前行之路
中歐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雙方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合作遠大于競爭,共識遠多于分歧
馮仲平:50年前,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系。這是雙方極具遠見的決策,也是中歐關系發展的新起點。中歐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伙伴關系,2001年建立全面伙伴關系,2003年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與歐盟機構、次區域和主要成員國層面均實現了關系的跨越式發展,與歐洲構建起立體化外交格局。歷經五十載風雨考驗,中歐關系快速發展,源于雙方相似的戰略訴求、廣泛的共同利益和牢固的民意基礎,源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反對單邊主義等方面的共同需要,具有強大韌性和潛力。保持相互尊重,特別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堅持互利共贏,密切人文交流,對于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帕斯卡爾·博尼法斯:歐洲和中國有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唯有務實才能讓我們在現實世界中一同前行。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這是歐中關系發展的重要基礎。世界上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要讓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誠然,歐中關系一路走來不乏挑戰,但我們擁有足夠多的共同利益來化解分歧,避免影響雙方戰略合作,特別是在加強環境保護、支持多邊主義和維護聯合國在全球事務中的核心作用等方面,歐中有著相似的立場。
尼爾斯·彼得·托馬斯:過去40年里,我曾在中國生活多年,并一次次往返于歐洲和中國之間,親身經歷和見證了歐中關系的蓬勃發展。在經貿領域,歐洲在華投資已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在學術領域,與20年前相比,歐中科研合作也高出了幾個數量級,這不僅有利于歐盟和中國,也有利于全人類的進步。歐中科研人員共同撰寫的文章的平均引用率,高于僅由歐盟成員國或中國作者撰寫的文章的引用率,這不正是雙方關系富有成果的體現嗎?
貝爾納·德威特:從1985年作為一名律師開始頻繁訪問中國,到1996年起擔任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多年來我見證了歐中合作如何跨越政治、文化和社會差異,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逐步走向成熟與穩定。歐中關系既面臨諸多復雜挑戰,也蘊藏巨大潛力。我們必須避免用非黑即白的簡單化思維看待歐中關系,應繼續攜手走務實、共贏的前行之路。
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
中國與歐盟加強合作,世界上兩大重要經濟體就能成為動蕩世界中不可小覷的力量。中歐關系行穩致遠,將為世界注入穩定性
馮仲平:主題為“多極化”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報告》認為,盡管各方對當今世界多極化的程度尚存爭議,但世界多極化發展態勢已是事實,權力正在向更多有能力影響全球關鍵問題的行為體轉移。中國始終認為歐洲是多極世界的重要一極,多極化趨勢賦予了中歐相向而行、尋求更多“公約數”的可能性。當今世界面臨嚴重的治理赤字,沒有中歐合作,全球性挑戰不可能得到有效應對和解決。作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兩大力量,中歐有責任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世界朝著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方向發展。
貝爾納·德威特: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深刻變革,貿易摩擦高位運行。這既讓歐中都面臨著國際秩序變革新的不確定性,也為雙方深化合作提供了新機遇。歐洲不應選邊站隊,而要獨立自主發展對華關系,既有效維護自身利益,又積極應對共同挑戰。只有將歐洲的創新與中國的市場規模相結合,將歐洲的監管經驗與中國的執行能力相結合,才能打造面向未來的全球解決方案。
霍爾瓦特·列文特:2015年,我在擔任匈牙利駐上??傤I事期間,目睹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何促進歐盟成員國與中國緊密合作。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匈牙利隨后加入其中。更緊密的歐中合作,特別是在綠色科技和數字化領域的合作,可以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我相信,歐中建交50周年是為雙方關系發展奠定新基礎的絕佳契機。
我們正在見證國際秩序的轉型——由單極世界走向多極化世界,歐盟和中國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歐盟和中國互為重要的經濟伙伴,為了實現可持續且有競爭力的未來,歐中應優先考慮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開展對話與合作。歐盟領導人應清晰認識到,最明智的選擇是進一步深化對華合作。歐盟與中國加強合作,世界上兩大重要經濟體就能成為動蕩世界中不可小覷的力量。歐中關系行穩致遠,將為世界注入穩定性。
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
中國和歐盟經濟總量超過世界經濟總量1/3,貿易體量超過全球貿易1/4,中歐既是彼此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也是抵御保護主義逆流、推動包容性增長的關鍵力量
姚鈴:半個世紀以來,中歐經貿合作走過了不平凡歷程。中國已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中歐經貿合作不斷發展,開放合作是關鍵動力。中歐合作在市場雙向開放與技術共享、可持續發展理念協同、產業鏈深度融合等方面展現出巨大價值,如汽車、化工、機械和電氣設備等領域的歐洲企業積極擴大對華投資,中國電動車和新能源電池產業形成對歐投資新一輪熱潮等。
中歐都是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支持者和維護者,都是支持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2020年4月,中歐聯合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建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致力解決因美國阻撓而陷入停擺的上訴機構困境,為恢復世貿組織三大核心功能之一的爭端解決機制提供了方案。中歐還攜手積極推動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的首份多邊貿易協定——《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實施,為世貿組織成員以貿易發展推動經濟增長提供了制度保障。當前,全球貿易面臨美國濫施關稅影響。中歐加強全球貿易體系內的合作,將有助于全球貿易體系應對美國關稅霸凌造成的沖擊,有效維護全球貿易發展的穩定和可預期環境。
貝爾納·德威特:歐中雙方日均貿易額超過20億歐元,這是全球最重要的經貿合作關系之一。歐盟提升其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對歐洲具有強大吸引力。盡管所謂“脫鉤”“去風險”之說不時出現,但我相信歐中合作依然大有可為,關鍵是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中尋求平衡。過去幾十年,雙方企業展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始終不斷創新、攜手合作、持續成長。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令人鼓舞,展現出互利共贏的廣闊前景。歐洲企業期待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帕斯卡爾·博尼法斯:中國既是我們的朋友,有時候也可能是經濟上的競爭對手,但絕不應該用“敵人”形容中國。歐中有廣泛的合作空間,雙方都在積極推動綠色轉型,可以進一步擴大相關合作,并帶動其他國家共同參與其中。人工智能將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人類生活方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歐中可以開展合作的重點領域。
霍爾瓦特·列文特:綠色能源是歐中合作的重點領域,匈牙利從中受益匪淺。寧德時代匈牙利電池工廠、比亞迪匈牙利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等項目穩步推進,不僅將推動匈牙利經濟發展,也將提升歐盟的整體競爭力。歐中在數字經濟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雙方加強合作有助于全球標準的制定并推動創新。
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
在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的時代,搭建人文橋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中歐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將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寶貴財富
霍爾瓦特·列文特:歐盟強調“多元一體”,各國文化各具特色,在歐洲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彰顯中國“和而不同”的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代表了中國對世界發展的美好愿景。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天空足夠大,地球足夠大,世界也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展繁榮。”對彼此傳統和價值觀的理解是持久合作的基石。在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的時代,搭建人文橋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歐中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將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寶貴財富。
馮仲平:擴大中歐政府、民間、企業、智庫和媒體等的全面交往,有助于雙方客觀看待對方發展和意圖,減少誤解,增進互信。中方已對24個歐盟成員國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有效便利人員往來。中方還提出“3年1萬,歐洲翻番”等倡議,促進歐洲青少年來華學習交流。希望歐方也能為中國公民赴歐提供更多便利。
尼爾斯·彼得·托馬斯:學術出版是共建文明共榮之橋的重要力量。自1974年以來,施普林格不斷深化與中國合作,為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在海外出版學術著作。中國是全球科研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豐碩的科研成果惠及國際科研界。施普林格·自然目前每年為中國學者出版近千本學術著作。我們2023年出版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的《中國脫貧攻堅戰略的演進》一書,目前僅線上閱讀量就超2.6萬次。2020年我有幸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這從根本上說是對學術交流在增進歐中、東西方相互了解中獨特作用的認可。未來,我們將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分享更多來自中國的科學發現,拉近各國人民之間的距離。
貝爾納·德威特:展望未來,歐中可以從三個方面推動雙方關系持續深入發展:一是維護現有對話機制,坦誠溝通,持續拓展合作空間;二是聚焦綠色發展等戰略領域,加強互利合作;三是深化人文交流,通過學術互訪、開展文化合作項目等,促進雙方民眾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我們應共同努力,為歐中雙方乃至世界帶來更多發展與福祉。
(本報記者陳尚文、尚凱元、徐馨、牛瑞飛、禹麗敏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