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黨建創新 > 基層黨建 > 正文

遼寧康平縣

黨建“紅紐帶” 振興“幸福結”

在遼寧大地的北部,沈陽市康平縣正以黨建為筆,勾勒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如何將黨建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康平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近年來,該縣把黨建引領作為破解難題的“金鑰匙”,在產業發展、生態優化、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引領產業升級

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產業興則鄉村興,我們必須立足康平實際,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展空間和市場條件,在產業鏈上發揮黨組織‘把舵領航’的作用,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康平縣副縣長王鳳雙介紹。

張強鎮官寶窩堡村有著得天獨厚的水稻種植優勢,但過去由于經營分散、技術落后,村民收入一直不高。2018年,村黨總支以黨建為引領,啟動“支部+企業+農戶”模式。村“兩委”干部和5名黨員自籌資金成立官寶農業服務中心,帶頭流轉土地,并帶動410戶農戶流轉土地。官寶農業服務中心統一選購沈陽農業大學培育的優質水稻品種“沈稻11”,并聘請農業專家全程指導,根據當地鹽堿地的特點,量身定制了從選種育苗、整地插秧、田間管理到適時收獲的整套科學種植方案。

為了提升水稻附加值,村里整合資金建設大米加工廠,引進先進加工設備,注冊“哈拉沁屯”綠色大米品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讓官寶大米暢銷全國各地。如今,官寶農業服務中心已經成為康平縣最大的水稻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達4萬斤。自2018年項目投產以來,累計加工銷售大米300余萬斤,經營收入達800余萬元,年凈利潤穩定在50萬元左右,不僅帶動村民增收,還能輻射周邊鄉鎮。官寶窩堡村村民胡世文告訴記者:“以前種水稻那真是累死累活,到頭來也掙不了幾個錢?,F在跟著村里農業服務中心走,種稻不愁技術,賣米不愁銷路。”

從各自為戰到并肩作戰,方家屯鎮積極探索產業聯合黨委模式,組織十家子村、王家窩堡村等5個行政村黨支部成立紅薯產業聯合黨委,明確發展方向,實行多種會議相結合的議事制度,解決了產業發展中的諸多難題。從“龍頭帶動”到“連船出海”,紅薯產業聯合黨委引進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動聯建村年均增收3萬元,輻射帶動周邊120余戶農戶種植淀粉薯,戶均年增收2000元。“我們村現在加入了紅薯產業聯合黨委,大家一起干,紅薯銷路廣了,收入也高了!”談及村里的變化,十家子村村民張亞洲感慨道。

織密生態網絡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康平縣實施“黨建+農村路網”工程,縣交通運輸局組建黨員突擊隊,將黨員先鋒崗設在施工一線。2024年,全縣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81.2公里,同時,村內道路、危房改造、電網升級、路燈安裝等工作有序推進,66座5G基站矗立,實現行政村5G網絡全覆蓋,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在康平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重要工作。“現在的村子跟以前大不一樣,到處都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黨員干部總是沖在前面帶頭干,我們老百姓跟著一起為村子的環境出一份力。住在這里心里別提多舒坦、多幸福啦!”談及村里環境的變化,西關屯鄉羅家屯村村民周淑紅滿臉笑意,難掩心中的喜悅。

在黨建引領之下,康平縣廣大鄉村舊貌換新顏。為了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康平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黨員帶頭·共建和美鄉村”行動,建立271支黨員志愿服務隊活躍在鄉村各個角落;創新建立“保潔員+黨員中心戶”管理模式,推行“積分制”管理,激發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全年清理垃圾雜物3.6萬噸,創建了多個和美田園、村屯、庭院等,農村人居環境實現持續改善。

在生態治理方面,康平縣扎實推進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入選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通過水利部復核且評分位居全國前列。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推動“秸稈—飼料—養殖—沼氣—肥料”循環產業鏈發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年處理糞便100萬噸,其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建成沈陽市首個縣域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運行,累計焚燒處理生活垃圾8萬余噸,“無廢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讓康平的鄉村既有顏值又有內涵。”康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超介紹,康平縣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近年來,康平縣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徑,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切實提升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凝聚民心力量

樹起民生幸福新標桿

在康平縣,黨建引領下的產業發展和生態優化成果切實轉化為群眾的幸福生活。隨著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除了水稻、紅薯等種植產業帶來的收益,鄉村旅游的興起也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黨建引領不僅要體現在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上,更要讓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康平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威介紹,康平縣深挖“遼金故里”文化內涵,打造“四季康平”文旅品牌矩陣,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2024年,成功舉辦了臥龍湖馬拉松、大遼冬捕季、秋韻稻蟹節、花生文化節等72場特色文旅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民宿、農家樂等新型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喜鵲灣、萬畝松、小塔子、巴爾虎山等成為城里人向往的旅游勝地。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87%、188%,文旅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臥龍湖附近的二牛鎮敖漢村村民王立宏告訴記者:“現在一到旅游旺季游客特別多,我把家里的房子改成民宿,一個月能掙不少錢呢!”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也讓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羅家屯村將集體“三資”入股收益的90%用于投資村級道路建設、溝渠維護、活動陣地建設、幫扶救濟等。全村7.6公里道路完成修復,實現戶戶通水泥路,通向田間的道路也全部硬化,村民出行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綠化、美化、亮化成果顯著,綠化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栽植樹木5000多棵,安裝路燈120盞。村里還為65名70歲以上的老人繳納意外傷害保險,定期組織健康體檢。建成500余平方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中心,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無償便民服務。成立由30名志愿者組成的服務隊,定期走訪入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務。每月一次的花甲老人生日宴已連續舉辦了5年,孝親敬老的文明新風尚在村里蔚然成風。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于險峰 見習記者 龐維雙)

[責任編輯:陳慧昇]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