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理論 > 正文

深入理解踐行大農業觀

大農業觀是新時代指導現代農業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體現,而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則是踐行大農業觀的重要舉措。新形勢下,牢固樹立和深入踐行大農業觀,切實把農業建設成現代化大產業,對于促進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意義重大。

農業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

大農業觀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是與小農業觀相對應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小農業觀通常是指局限于小農業的傳統農業發展理念,過去把農業與其他產業割裂開來、把眼光只局限在耕地資源、把農業生產看成是種植業或者以糧食為主的生產、把農業僅僅看成是一個生產過程以及封閉的小規模分散經營等,都是小農業觀的具體體現。我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就是小農業觀的典型表現。在小農業觀下,農業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發展空間和潛力受限,難以解決日益突出的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發展路子越走越窄,不可持續且缺乏競爭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觀念變革,特別是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小農業觀正逐步被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大農業觀所取代。盡管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術界就在探索大農業發展問題,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將其上升到發展觀層面。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念”。1992年10月,“樹立大農業觀念”被寫入黨的十四大報告。之后,學術界就大農業觀展開廣泛討論。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從大農業觀念到大農業觀,反映了我們對農業發展理念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拓展。

大農業觀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是農業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首先,大農業觀以大資源觀為前提。小農業觀建立在傳統的資源觀基礎之上,農業尤其是食物生產高度依賴耕地資源。大農業觀極大拓展了農業資源的范圍和邊界,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將耕地、森林、草原、水體以及植物、動物、微生物等都納入農業資源范圍,注重農業資源的整體性,強調各類國土空間的統籌發展。

其次,大農業觀強調融合發展。大農業觀突破了傳統農業的封閉性,不再局限于只關注種植養殖業和單一、平面的農業生產過程,而是強調從農業生產到加工、運輸、銷售和消費的全產業鏈發展,以及農業與其他產業的全方位融合,注重外部資源的引入和利用,由此拓寬了農業的產業邊界和生產空間,提高了農業的廣度和深度,增強了農業的韌性和競爭力。特別是立體農業、設施農業、城市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極大拓展了農業的生產空間,使農業生產擺脫了傳統耕地的束縛,不再僅僅局限于農村地區。

再次,大農業觀是一種整體發展觀。不同于小農業觀“就農業談農業”,強調農業單一功能,大農業觀堅持系統思維,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綜合性。從多功能性看,農業不單純是提供糧食、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農產品,還提供生態產品、文化產品等,具有經濟、社會、生態、文化、教育等多維功能,需要實現從功能單一的傳統農業向充分挖掘多維功能的現代農業轉變。從綜合性看,農業是一個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等多個領域以及產業鏈各環節的有機整體,需要從系統思維出發,注重整體性和協調性,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協調發展。充分開發農業多維功能,推動大農業整體協調發展,是大農業觀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

最后,大農業觀是一種綠色發展觀?;?、農藥、農用薄膜等農業投入品的大量使用,盡管有力促進了農業增產,但對生態環境、耕地質量甚至人類健康等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秉持新發展理念,大農業觀也是一種綠色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需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等,加強傳統農業的生態化改造,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系統思維探索多元路徑

全面踐行大農業觀,要突破傳統農業的思維定勢,打破行業邊界和空間限制,突出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發展,注重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種養加一體、產加銷貫通、一二三產業融合,將農業建設成農林牧漁業及相關產業高質量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大產業。踐行大農業觀必須堅持底線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探索多元化推進路徑。

一是堅守農業發展的底線。傳統農業觀以保障糧食數量供給為核心。大農業觀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同樣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保障能力,不僅強調數量安全,更注重能力安全、質量安全、營養安全和生態安全。要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耕地利用優先序,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禁止借發展大農業之名突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底線。

二是全方位利用農業資源。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據2023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除了12860.88萬公頃耕地,我國還有1961.09萬公頃園地、28369.57萬公頃林地、26321.57萬公頃草地和2351.98萬公頃濕地。此外,我國山地、丘陵和水域面積廣闊,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和水體農業潛力巨大。為滿足日益增長且多樣化的農產品需求,不能單純把眼光局限在傳統耕地資源上,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利用好各種農業資源,尤其是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充分挖掘農業生產潛力。

三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農業觀與大食物觀緊密聯系,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將推動鄉村產業多樣化,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提供產業支撐。因此,從本質上看,大農業觀也是一種大產業觀,需按照縱向延伸和橫向融合的思路,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要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全產業鏈升級和數字化轉型,著力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水平和競爭力,推動農業走規?;?、科學化、智慧化、生態化、品牌化發展道路。同時,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于傳統的、主要集中于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深入踐行大農業觀,既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戈壁農業、沙漠農業和城市農業等,不斷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又要充分利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資源,實行立體開發、復合種養和綜合經營,促進農業向集約高效方向發展。

四是構建多形式的發展共同體。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體形態,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小農戶將會長期存在并發揮重要作用。大農業觀不是對小農戶的否定和排斥,相反,要加強對傳統小農戶的改造,通過建立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將廣大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推動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共建共享共榮的發展共同體。這一發展共同體既是利益共同體,也是責任共同體。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保護農民利益和各方權益,不斷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帶來的收益。

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現代化大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是深入踐行大農業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我國農業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區情況千差萬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模式,切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做法。

一是探索發展現代化大規模農業。從狹義上看,大農業可以理解為大規模農業,以大規模、大企業、大農機等為主要特征。從廣義上看,大農業是打破行業邊界、涉及多個領域的大產業,現代化大規模農業作為現代化大農業的一種類型,比較適合人均耕地較多的地區,例如東北和西北部分地區尤其是黑龍江、新疆墾區。東北地區人均耕地多、農業機械化程度高,是國家糧食穩產保供的“壓艙石”,要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為支撐,著力發展現代化大規模農業,率先建成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近年來,黑龍江墾區依托大基地、大企業,在發展現代化大規模農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明顯成效。

二是推廣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化大農業。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均耕地有限,土地經營規模較小,地塊分散,這決定了各地不可能都搞大規模農業、大機械作業。因此,按照大農業觀的理念,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化大農業是基本方向。對于人均耕地較少且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地區,要立足實際,依托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土地規?;头找幠;菍崿F規?;洜I的兩種基本形式,既要通過土地流轉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又要通過服務外包推進服務規模經營,把土地規?;头找幠;袡C結合起來,走復合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之路。

三是支持發展現代都市大農業。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大城市有35個,其中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有21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這些大都市地區經濟發展和城鄉融合水平較高,農業現代化走在前列,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集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都市大農業,例如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旅游農業等,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路徑。

四是積極發展特色型現代化大農業。特色農業是依托區域內獨特的資源稟賦發展起來的農業類型,其關鍵就在于“特”。作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全新農業發展理念,大農業觀同樣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根本遵循。我國擁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各地從自身實際出發,加快轉型升級,發展種類多樣、各具優勢的現代特色農業,走特色型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具有廣闊前景。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王卓怡]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