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工作紛繁復雜,初入職場的年輕干部要做好群眾的“貼心人”并不容易,既要常來常往、貼心暢聊,更要心意相通、雙向奔赴,才能有“及時雨”的高效、“順風耳”的敏銳、“千里眼”的洞察。
以“時空聯結”筑牢信任根基,實現與群眾“常相伴”。常來常往是建立信任關系的基礎,也是當好群眾“貼心人”的前提。年輕干部需主動打破身份界限和時空限制,將工作場景延伸至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在與群眾常態化的互動中建立情感聯結。常去田間地頭轉轉,以“沉浸式”走訪融入群眾生活圈,多學習一些“農家土方”,積累基層實踐經驗。當然也要注重“融入但不迎合”,既尊重地域文化習俗,又保持工作原則,以務實的態度解決群眾關切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高頻次、高質量的互動,將組織關懷轉化為群眾可感知的溫暖,逐步構建起“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良性干群關系,讓年輕干部成為群眾眼中“靠得住、信得過”的貼心伙伴。
以“話語同頻”暢通溝通渠道,達成與群眾“深共鳴”。有效溝通是密切干群關系的橋梁,更是當好“貼心人”的必備素養。農村具有鮮明的熟人社會特征,年輕干部需突破語言與文化的雙重壁壘,構建適合基層場景的溝通體系。以“自己人”的心態主動學習鄉土語言,將政策文件中的“書面語”轉化為群眾聽得懂的“家常話”,用方言俚語傳遞惠民政策,以“土味表達”拉近心理距離。同時,也要善于把握溝通藝術,注重“共情式”交流,在傾聽群眾訴求時既要做到“耳到”“眼到”,更要做到“心到”,通過觀察微表情、捕捉潛臺詞,精準識別群眾的真實需求,實現從沒話找話的“胡侃瞎聊”到頭頭是道的“聊到心坎”的有效轉化。
以“需求共融”提升服務效能,推動與群眾“齊奮進”。要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更需在發展理念與奮斗目標上同頻共振。年輕干部需立足群眾長遠利益,將個人成長融入鄉村全面振興大局,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作為”的轉變。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不是去“鍍金”,而是要實實在在“煉金”,在探索致富道路上和群眾想到一起,立足村內特色產業,遵循發展規律,打造品牌化的致富模式。到基層一線不是去“混事”,而是要切切實實“干事”,在突破發展瓶頸時和群眾心往一處想,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變成“履職清單”,以“釘釘子”精神逐項解決。同時,注重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通過組織外出務工人士座談會、村民自治小組等形式,引導群眾參與決策、監督與建設,形成“干部帶頭干、群眾跟著上”的協同發展格局,真正實現從“幫群眾辦事”到“帶群眾致富”的跨越。(江山市上余鎮人民政府 巫文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