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走訪調研“按照劇本”、準備材料“無中生有”、政策執行“照貓畫虎”,不僅會侵蝕黨員干部的務實作風,更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要杜絕形式主義,培樹優良作風,務實服務群眾。
用好“傳家寶”,以“解剖麻雀”之細取得真經。調查研究歷來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走“經典路線”,看“樣板戲”,既無法“對癥”,也無法“下藥”。剎住這種調研歪風,貴在一個“深”字。調研要深入,就要秉持“解剖麻雀”的精神,沉下心去,直面矛盾,細致分析問題,找準突破口,讓“沾泥土”“帶露珠”的真實情況成為政策落地生根的“源頭活水”,把調研成果轉化為破解難題、推進工作、為民造福的實際成效。
念好“實干經”,以“繡花功夫”之力善作善成。材料是黨政機關推動工作、了解實情、總結得失的有效載體。假如不良文風蔓延,必然會造成工作作風浮于表面、不深不透、侵蝕干部隊伍的健康“肌體”。要摒棄“材料出政績”的錯誤觀念,推動黨員干部深入實際,抓實干重實效。工作需要把“繡花功夫”投入到為民服務和推動發展的流程環節中,用過硬的能力和作風創造出經得起歷史考驗、人民認可的實績,作為工作材料的支撐依據,用扎實的成績鑄造堅實的文風。
打好“策略牌”,用“量體裁衣”之法施策理政。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若將上級精神、外地經驗僵硬執行,忽略當地發展的獨特性與民眾需求的差異性,就會讓惠民政策更變成“無源之水”,無法落地生根。根治落實歪風,關鍵在于一個“效”字。要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施政邏輯,“量體裁衣”制定差異化、精細化的實施方案,進而最大化提升治理效能。黨員干部也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打通政策落實“中梗阻”,讓群眾真正得實惠。(浙江省桐廬縣紀委監委 劉晶瑩 熊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