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玉河社區小廣場上,一群老人正隨著悠揚的音樂練習腰鼓,社區干部與民警、物業人員圍坐在一起,商討如何解決居民新反映的問題……這是和平街道為民服務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萬柏林區和平街道以黨建引領,通過探索“四方融合”等治理模式,精準回應民生需求,通過暖心務實的行動寫下了一個個充滿溫情的故事。
文化浸潤鄰里 社區匯聚愛心
5月13日,走進玉河社區的“睦鄰大學堂”,京劇班的學員們字正腔圓地唱著《貴妃醉酒》,隔壁教室的舞蹈隊員隨著節奏翩翩起舞。這樣的場景,源于和平街道服務能級的持續提升。去年5月,該街道打造的“睦鄰大學堂”揭牌,課程涵蓋國學、戲劇、樂器等10余類,惠及居民萬余人。玉河社區黨委書記崔麗說:“居民在這里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交流興趣愛好,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打破鄰里間的隔閡,為社區帶來更多溫情。”
在玉河社區,居民不僅可以在“睦鄰大學堂”學習,還可以走進健身房、心靈驛站、書畫室等功能室,鍛煉身體、放松身心。社區設置了媽咪小屋、兒童之家,溫馨整潔的布置,讓人感覺格外舒適。社區聯合志愿者,分教室、分內容,服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玉河社區依托省級“工會愛心驛站”,為戶外工作者和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服務。
此外,和平街道努力提升老年活動室的供給水平,打造“企退之家”。目前,和平街道新建10個“企退之家”,惠及周邊群眾上萬人。
創新治理模式 守護和諧家園
來到位于西巷社區的熙苑小區,干凈整潔的環境讓人心情愉悅。然而,就在半年前,這里還存在不少問題,流浪犬擾民就是其中之一。在“四方融合”治理模式下,這一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社區網格員聯系了民警,民警又聯系了專業捕犬人員,將流浪犬捕捉并送至“愛心家園”,小區恢復了往日的安寧。
“‘四方融合’治理模式整合了警務人員、網格員、物業人員和社會力量,就是要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西巷社區黨委書記鄭小林說,作為“四方融合”中的社會力量,社區組建的“熙光能人團”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在西巷社區,“四方融合”治理模式體現在方方面面,在拆除社區違建以及勸阻居民在樓院養家禽等很多棘手的問題上,發揮了高效且有力的作用。
此外,西巷社區還通過“三亮”行動,即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務。在每棟居民樓前,都能看到網格員和物業紅管家的聯系方式公示牌。和平街道積極組織,將各社區工作平臺對接到萬柏林區基層治理平臺,居民可以通過網上反映問題,網格員及時答復處理。該舉措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
聚焦“急難愁盼” 辦好惠民實事
在和平街道,每一個為民服務的舉措背后,都飽含著黨員干部與群眾“雙向奔赴”的溫情。
“以前出行特別不方便,要走很遠才能坐上公交車,現在18路支公交開通了,在小區門口就能坐車,太方便了。”和平街道玉園北社區居民劉庚說。為了解決居民出行難,和平街道開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進社區調研活動,經過多方努力,便民公交線路成功開通。
玉園北社區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在玉門花園居住的4623戶居民,其中以老年人居多。為此,在萬柏林區民政局牽頭下,建成玉園北社區老年幸福院,現有40余名老人居住在這里。玉園北社區與幸福院攜手,經常組織開展各類活動,讓老人在得到精心照護的同時,獲得更多精神慰藉。
居民的“急難愁盼”就是工作的著力點。和平街道榮御小區長期未開通天然氣,居民使用瓶裝液化氣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隱患。街道積極協調燃氣公司調研勘察,制定施工方案,推動天然氣入戶工程順利實施。不久前,榮御小區800余戶居民家中全部通上天然氣。
完善的社區服務是保障民生的基礎,和平街道通過全面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努力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更便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