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黨。要將黨的領導貫穿鄉村全面振興始終,緊扣“自然生態、新興業態、文化形態”三大支點,以組織強基、產業賦能、治理提效為路徑,奮力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圖景”。
添動力、匯合力,聚焦基礎提優激發組織新動能。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不斷深化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全面振興的各方力量方能不斷凝聚。增強“火車頭”本領。全面壓實黨組織書記抓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深入實施“頭雁工程”,舉辦鄉村全面振興專題培訓班、開展書記項目比學趕超、赴明星村開展沉浸式學習等,提升頭雁隊伍治理、群眾帶富等關鍵振興能力。發揮“生力軍”作用。構建“雙導師+項目制”基層年輕干部培養體系,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為政治導師、分管領導為實踐導師,同步將村書記、新農人等納入授課講師隊伍,有計劃地出題目、壓擔子、交任務、傳經驗,助力基層年輕干部成長成才。匯聚“紅聯盟”要素。緊盯數商興農、農文旅融合發展賽道,深化“政產學研銀”合作,拓展鄉村全面振興黨建聯盟紅色矩陣,通過組織共建、產業共育、資源共享,組建專家顧問團、產業幫扶團、返鄉創業團等鄉村全面振興智囊團,圍繞產業指導、資源共享等方面,為鄉村發展添智提能。
拓版圖、辟蹊徑,聚焦產業提質發掘共富新支點。只有把“本地景”做出圈、“本地產”做豐富,強村富民的“本地路”才能走得踏實有底氣。聚焦山水稟賦。秉持“一村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發展理念,深挖生態優勢、做足山水文章,因地制宜策劃包裝一批創意微短劇、網紅打卡點,通過“支部搭臺、黨員代言”模式推廣山水IP,讓“流量”變“留量”。深挖特色資源。用好老干部、青創客、返鄉大學生等群體做亮紅色文化、人文歷史等“土特產”文章。持續放大“狀元文化”產業輻射效應,加快衍生一批狀元文創系列產品,打造具有辨識度、核心競爭力的“狀元招牌”。撬動共富杠桿。用好“紅領埭共富工坊”載體,積極壯大培育農產品加工、電商等產業,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農產品“接二連三”,實現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充分運用“新農人創客谷平臺”,由黨員骨干牽頭對接數字游民、新農人等新興群體,打通產業合作渠道,加速萌寵樂園、共享農場等新業態資源整合,推動抱團發展、互助共贏。
抓實事、重實招,聚焦治理提效打造善治新范例。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吹哨報到強聯動。實施“基層吹哨 部門報到”2.0工程,優化“黨建辦牽頭抓總、八辦一中心協同應哨”的工作機制,堅持黨建共推、情況共商、問題共解,設立黨員先鋒崗認領“線上接單”任務,助推燃氣改造申報、環境問題反饋等服務“掌上秒辦”,實現鄉村治理從“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跨越。睦鄰同心解民憂。通過黨費劃撥、專項補助、社會捐助等多種途徑強化經費保障,全覆蓋提升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以市場化方式引入養老、托育等第三方機構,彌補公共服務短板,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鄉村治理提效能。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設立流動議事“板凳會”,創新“茶桌說事”“庭院夜話”等村民議事形式,及時收集群眾的需求和訴求,確保問題能快速反饋、高效解決,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
(作者: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黨委書記 楊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