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黨建創新 > 基層黨建 > 正文

甘肅張掖:

黨建引領牧區奔共富

夏日的祁連山麓綠草如茵,遠遠望去,云彩掠過之處,牛羊漫步其間,愜意悠然。時間仿佛從未改變這里,但深入其間就會發現,這片草原上人們的生活早已發生巨變——具有民族特色的整齊村落取代了星羅棋布的氈房和蒙古包,牛羊也不再“風餐露宿”,而是住進了現代化的集中養殖小區,時不時有各地而來的游客在一處處充滿民族風情的街邊小景前拍照……可喜的變化樣樣看得見、感受得到。

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緊緊圍繞“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領群眾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這一主線,著眼解決牧區地廣人稀、牧民流動分散的工作難點、治理痛點、服務斷點,通過抓隊伍、夯基礎、優服務,推動牧區黨建從“靜態覆蓋”向“動態延伸”轉型,奏響了黨建引領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和美音符”。

實施雛雁培養,涵養人才隊伍“蓄水池”

“牧區想要發展好,打造一支有能力、肯吃苦、能扎根的村干部隊伍是關鍵也是難點。這些年,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的實施,本身人口就少的農牧村,大部分群眾不再從事牧業生產,守家在地的年輕黨員越來越少,想給村里找一個合適的帶頭人非常困難。”肅南縣委組織部負責人坦言,“這是此前我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的‘老大難’問題。”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為此,張掖市積極轉變工作思路,一改以往村干部后備力量培養“打著燈籠找”的被動方式,創新實施“共富先鋒雛雁培養”計劃,主動出擊,與省內高校展開合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養的方式,讓人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鄉村沃野。

“以前總覺得,家鄉除了山還是山,能有什么出路?”返鄉大學生馬冬格曾經也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滿心都是對未來的迷茫與困惑。直到有一天,她在微信公眾號看到了“共富先鋒雛雁培養計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成為首批“雛雁”中的一員。那一刻,她不但看到了家鄉給予的希望,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像馬冬格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近年來,張掖市通過雛雁培養計劃,培育農牧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46名,牧區能人型村黨組織書記達到八成以上,農牧村100%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干部”的目標。

發揮資源優勢,寫好特色產業“大文章”

“五一”期間的馬蹄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像往年一樣人頭攢動,一些“回頭客”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旅游體驗。“我幾乎每年都會帶家人來馬蹄景區游玩,今年感覺最大的變化不是景區內部,而是景區周邊原來破舊的村路村舍變成了整齊的街道民宿,還修建了停車場和許多游客服務設施。以前我們都是直奔景區,現在看這里建設得這么漂亮,都忍不住停下來逛一逛。”

“我們鄉有4個村在馬蹄景區范圍,以前雖然也有村民在景區周邊從事餐飲住宿、特產銷售等行業,但多以單打獨斗為主,形不成規模,收益也很一般。為此,鄉黨委根據四村地域相連、特點相近、產業趨同、治理相融的實際,聯合景區管理經營單位、周邊農牧村、相關部門單位組建了馬蹄鄉集鎮片區黨建共同體,抱團帶動農文旅產業共同發展。目前,投資1400多萬元建設景村共建型藏鄉小鎮,建成商業門店及民宿21座,為游客提供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特色美食、燒烤營地、民俗體驗等服務,帶動120余戶群眾吃上了旅游飯。”肅南縣馬蹄藏族鄉黨委書記毛強介紹。

張掖市堅持以黨組織賦能農牧村產業發展,結合牧區民族文化、自然資源、特色產業,有效整合各類資金、項目、人才等資源,積極推進產業鏈黨建工作,以黨建鏈助推產業延鏈補鏈,推動形成了肅南縣神鹿公園、馬蹄藏鄉小鎮、康白區域文化旅游產業聯盟等一批農文旅融合聯農帶農示范樣板,變“網紅打卡地”為黨群共富增長極,農牧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由2022年的19.22萬元增長到現在的30.89萬元,發展致富的勢頭越來越強。

創新治理模式,共繪民族團結“新畫卷”

在肅南縣“阿勒齊”調解室里,溫馨的房間、滾燙的奶茶、貼心的勸解,能夠有效拉近調解員與當事人的距離,使糾紛得以解決。信息員們認真記錄一件件矛盾糾紛,再按照難易程度,分層次、分類別把信息分流給“全科”調解員認領化解,及時解決居民訴求,形成工作閉環,實實在在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居民家門口,讓更多的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

張掖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從各族群眾“喝茶說事”生活習慣入手,打造獨具民族特色的“阿爾達議事蒙古包”“民情議院”“裕固議家”等群眾議事載體,使群眾訴求有人響應、有機制解決,讓基層治理成果惠及每一名農牧民。

針對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后服務半徑變大、群眾訴求增多等“短腿”問題,根據就近、便利、高效原則,按照傳統農牧業生產區域和人員居住為基礎,劃片成立便民服務代理點23個、建成“草原帳篷講堂”30個、打造“全要素網格”102個。同時,探索在群眾游牧轉場必經路線和借牧安置點設置臨時服務站,在有條件的地方落實“旁學計劃”,將黨的工作觸角動態延伸到轉場借牧、牧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等生產生活場景,以精準服務凝聚牧區群眾,推動牧區各民族群眾和睦共處。(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魯明)

[責任編輯:陳慧昇]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