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企積極助力肯尼亞推進能源綠色轉型。圖為在肯尼亞納庫魯郡拍攝的索西安地熱電站,該電站為中企承建的35兆瓦地熱發電站。
新華社記者 韓 旭攝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2024年非洲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4年是非洲最熱或第二熱的年份(取決于不同的數據集),平均地表溫度比1991至2020年的長期均值高出約0.86攝氏度。過去10年,非洲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正在全方位影響非洲經濟社會發展,加劇饑餓、不安全和流離失所情形的發生。報告敦促非洲各國政府、發展伙伴和私營部門加快氣候智能型投資步伐,以更強的緊迫感改善早期預警系統,增強氣候韌性和適應性。
多地氣候災害頻發
據世界氣象組織分析,近30年來,非洲地區變暖趨勢比全球平均水平更快,該地區超過2億人口面臨極端天氣直接威脅。非洲每年因氣候變化沖擊遭受2%至5%的經濟損失,許多國家不得不拿出高達9%的財政預算用于應對極端天氣。如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到2030年非洲將有多達1.18億極端貧困人口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
2024年,熱浪、暴雨、洪水、長期干旱等氣候災害成為許多非洲國家不得不面對的新常態。尼日利亞、尼日爾、喀麥隆、乍得等非洲國家遭受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強降雨。32歲的登戈·坦科是去年尼日利亞洪災的近300萬受害者之一?;貞浧甬敃r的情景,他流露出無奈:“洪水罕見地在8月突然來襲,我們整個村莊都被淹沒,多數人是被獨木舟營救的。我們即將豐收的玉米、辣椒,還有牲畜全都沒了。”洪水在近2個月后才退去,登戈·坦科和其他村民開始了更為漫長的重建家園歷程。據尼日利亞國家應急管理局統計,去年尼日利亞北部地區洪災已造成1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在東非地區,吉布提、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等非洲之角國家多次經歷旱災、水災與蝗災。“該地區正面臨著因厄爾尼諾現象加劇而反復出現的極端天氣。”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氣象學家基姆太分析,在經歷連續幾個極端少雨的年份后,隨之而來的降雨又是正常年份的兩倍以上,這導致了洪澇災害。旱澇更替劇烈加之灘涂自然環境的破壞,是滋生蝗蟲的重要因素?;葹囊坏┬纬?,將嚴重沖擊農場和牧區。
中南部非洲去年也遭遇史上最嚴重旱情。萊索托、馬拉維、納米比亞、贊比亞和津巴布韋5國因干旱相繼宣布進入國家災難狀態。世界糧食計劃署表示,這場歷史性的干旱將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該地區上千萬兒童正面臨營養不良。
今年以來,不少非洲國家繼續遭遇頻繁的氣候災害。2月,南非部分省份遭遇持續降雨、雷暴、洪水等災害,夸祖盧—納塔爾省宣布進入國家災難狀態。非洲之角國家遭遇的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和激烈,此前已連續4個雨季出現嚴重干旱,旱災持續沖擊廣大農牧民生計。4月中旬以來,索馬里又數次突遭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超過8.4萬人生計受到直接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塞萊絲特·紹洛表示,非洲大陸面臨日益復雜的氣候挑戰及其連鎖影響,當一些國家在全力應對暴雨引發的特大洪水時,另一些國家在遭受干旱和水資源短缺的持續困擾。
加快推動低碳轉型
《2024年非洲氣候狀況》報告指出,人工智能、移動通信工具和先進的天氣預報模型正在提高整個非洲天氣服務的準確性和覆蓋面,各國需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進一步推進天氣和氣候服務的數字化轉型。
面對氣候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的增加,非洲國家努力提升氣候變化減緩和災害應對水平,增強氣候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塞內加爾南部的卡薩芒斯地區,紅樹林恢復項目計劃10年內重建1.5萬公頃濕地。大面積紅樹林濕地是抵御風暴潮的天然屏障,其單位面積儲碳能力是熱帶雨林的5倍。當地漁民還采用“共生養殖”模式,在紅樹林中養殖牡蠣,探索生態保護與生計改善雙贏之路。
埃塞俄比亞的“綠色遺產計劃”動員全民植樹,目標是恢復1500萬公頃退化土地。目前該國通過使用無人機播種和衛星監測等技術,已使東北部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從3%提升至18%。這一計劃已被納入非洲聯盟主導的“非洲綠色長城”項目,該項目旨在沿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緣建成約8000公里長的生態走廊。
津巴布韋引入國際先進技術,通過建立完善氣象衛星監測系統,實現森林火災預警和獨立天氣預報制作,目前防災響應能力已經提升了60%。
地區國家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南非去年10月通過的《氣候變化法案》,是該國第一部專門旨在減輕和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立法。南非政府將依據這一法案為能源和交通等部門設定碳排放目標,并對所有碳排放企業實施碳預算。莫桑比克批準了一項能源轉型戰略,計劃到2050年投入800億美元發展新能源,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南非外交學會會長克里坦·巴哈納表示,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也是能源、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發展最薄弱的大陸。非洲國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意義重大。當前,非洲國家在應對氣變的技術和資金、發展綠色能源等方面仍面臨巨大缺口,急需加強國際融資支持與合作。
肯尼亞總統魯托表示,非洲每年因為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巨大。非洲國家應進一步制定更有吸引力的綠色增長激勵措施、促進氣候融資,國際社會也應切實履行對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
中非共促綠色發展
中國是非洲綠色轉型的理想合作伙伴。中國與不少非洲國家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文件,通過實施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共同建設低碳示范區、開展能力建設培訓等方式為非洲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
一大批中企與非洲當地政府和企業開展合作,大力開發水電、風電、光伏、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實施了數百個清潔能源發電和電網項目,南非德阿風電站、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肯尼亞加里薩光伏電站和索西安地熱電站等成為當地發展清潔能源的標志性項目。
中方在津巴布韋、肯尼亞、納米比亞、喀麥隆、蘇丹、幾內亞等國實施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搭建自動氣象站、人工氣象觀測系統、風云三號衛星數據接收處理系統等。借助風云衛星資源和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支持,埃塞俄比亞等國大幅提升了氣象監測和數據分析能力。世界氣象組織非洲區前負責人馬卡拉烏表示,中國援建的氣象設施質量過硬、技術先進,切實提升了受援國家的氣象防災預警能力。
2023年9月,中方在首屆非洲氣候峰會上宣布實施“非洲光帶”項目,幫助非洲發展光伏產業,讓非洲5萬戶無電貧困家庭盡早解決用電照明問題。“由于電力嚴重短缺,布隆迪曾有超過90%的人口需要使用木材生火做飯。如今,布隆迪正積極參與中國倡導的‘非洲光帶’項目,大量布隆迪家庭開始使用太陽能發電裝置和清潔、經濟的爐具。”布隆迪水利、能源和礦業部能源司司長恩達伊澤耶表示。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前副主席尤巴·索科納認為,中國清潔能源乃至整個能源產業的發展為非洲國家提供了樣本,非洲各國與中國的合作有無限潛力。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韋斯利·道格拉斯表示,非中在應對氣變領域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中國的先進技術、發展經驗,以及資金、人才等優勢都將有效幫助非洲進一步探索綠色發展道路,“非中加強應對氣變合作是支持非洲破解發展瓶頸的重要渠道,將成為南南合作發展的又一典范”。
(本報約翰內斯堡5月21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