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生態篇 >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底蘊

閱讀提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核心要義,深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結合,既體現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論斷,又對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哲學體系進行現代轉化,是“第二個結合”的生動典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通過重塑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批判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和對自然的掠奪,從根本上突破了西方現代化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局限。在實踐層面,中國摒棄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破解了“增長陷阱”與“生態赤字”的世界性難題,這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進,更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東方智慧,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上將傳統西方工業文明“以增長為核心”的單一邏輯轉換為“可持續性”的核心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昭示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西方現代化模式因深受人類中心主義思維的影響,把人類理解為自然的主宰,將自然客體化為滿足資本增殖需求的工具性存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恩格斯提出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即“兩個和解”思想,跳出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傳統視角,他還在《自然辯證法》中批判當時蓬勃發展的西方現代化進程:“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以資源過度掠奪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在短期內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增長,卻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生態系統的持續退化,給人類的長期生存帶來持久威脅。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揭示了資本主義體系中自然資源商品化與生態危機之間的內在聯系,資本主義生產邏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開發積累剩余價值,長此以往,生態危機便成為內置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進一步闡明,唯有超越資本邏輯,擺脫資本對生產和社會發展的絕對主導,才能真正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中華民族一向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國式現代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核心要義,深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結合,既體現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論斷,又對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哲學體系進行現代轉化,是“第二個結合”的生動典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宇宙觀、《易經》中“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系統思維、張載《西銘》中“民胞物與”的倫理觀,都強調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主張人類活動需遵循自然規律以實現共生共榮,在取用自然資源時“取之有時,用之有度”,以實現人與自然的相互滋益。這些思想共同構成了“天人合一”“天人互益”的哲學體系,與馬克思主義關于“兩個和解”的論述形成歷史性呼應。

面對全球生態危機,中國式現代化摒棄西方現代化的資本邏輯,通過重構生產關系將生態可持續性嵌入經濟體系,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思維推動綠色發展,既破解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立,又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實踐展現出獨特的制度韌性與創新活力,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

在西方現代化路徑中,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雖然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增長,但往往以資源過度消耗與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為代價,形成了所謂的“增長陷阱”。這一模式雖然在歷史上為少數發達國家帶來了繁榮,卻是以犧牲本國的生態環境為代價。歐美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掠奪性開發大量自然資源,致使一些地區的資源瀕臨枯竭,出現“生態赤字”,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肆意排放工業污染物,引發嚴重的霧霾、酸雨等環境災難。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他們又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能耗專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使眾多發展中國家長期承擔著環境污染與資源枯竭的風險。這種西方現代化模式把生態危機推向全球的同時,加劇了國際生態不平等。

中國式現代化并非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簡單模仿,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指導下,繼承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結合中國國情進行的系統性制度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其理論邏輯在于以生態可持續性為發展基礎,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和調整產業布局,打破傳統現代化路徑中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對立關系,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上,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多維度協同推進的系統性特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領域已形成全要素聯動的創新生態,中國通過大力推動技術創新與能源結構轉型,構建起光伏發電、特高壓輸電、大規模儲能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正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全面過渡,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制造國,在風能、太陽能及儲能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和應用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治理方面取得突破,中國通過構建智慧監管平臺和數字化執法體系實現環境治理精準化。生態保護工程突出系統性思維,將山水林田湖草沙視為生命共同體,創新“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治理范式,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和生物棲息地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系統韌性,這種理念與中國古代“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想一脈相承,打破了西方單一要素治理的思維定式。在民生維度創新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從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到2022年地方層面《上海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等政策紛紛落地,黨和國家致力于將生態產品價值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使生態改善成果切實轉化為民眾的獲得感,使人民享有更普惠的民生福祉。

以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國積極投身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在推動自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引領全球生態治理的變革、攜手世界各國共筑生態文明之基,不僅為解決全球性生態難題貢獻智慧與方案,更在實踐中展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魅力。

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建設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框架。在全球治理的廣闊舞臺上,中國傳承“天人合一”“協和萬邦”的傳統價值理念,主導建立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并以南南合作框架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實踐,實現從全球生態治理的參與者到引領者的轉變。這一實踐體系深度融合技術創新、制度重構與全球協作,既破解了資本主義技術異化的生態困境,也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包含標準體系與政策工具的中國方案。中國不只是授人以魚,還能授人以漁;不僅提供“一站式”的技術服務,還提供后期技術人員的培訓,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從被動減排到主動轉型的能力躍升。這套治理體系的理論價值在于突破西方殖民主義邏輯,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重構全球生態治理話語體系,形成技術標準互認、環境政策協同、發展權益共享的新型國際合作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理論指引,重新定義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技術的批判由來已久,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與資本合謀所帶來的異化問題。在資本邏輯的框架下,技術成為資本積累的工具,背離了服務人類解放的初衷。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以技術普惠為核心,致力于打破資本主義科技體系技術異化的邏輯,使技術重新回歸服務于社會福祉與公共利益的本源。依托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理論對資本主義技術異化的超越,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實現系統性突破,構建了以社會效益為導向的可再生能源創新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正引領世界在通往“綠色科技平權”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建立碳中和科技創新聯合體,推動核心綠色技術開源共享;完善基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技術轉移體系,強化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綠色專利保護規則;深化數字賦能,通過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平臺實現環境治理技術協同創新。這些舉措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承載著深厚的文明底蘊。

中國式現代化以技術普惠理念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攜手世界各國共筑生態文明之基。中國積極幫助沿線國家承建基礎設施中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設備的國際鐵路中老鐵路項目,集成生態廊道監測與智能建造技術,自勘察設計開始注重維系沿線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實現了交通動脈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中國在非洲承建的埃塞俄比亞阿伊薩二期風電項目注重本土化能力培育,以技術轉移帶動區域產業鏈的整體升級;中國還致力于重構全球綠色基礎設施標準,憑借建設跨國環??萍悸摵蠈嶒炇掖蚱莆鞣桨l達國家對于環保技術的壟斷,以及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來幫助共建國家培養綠色專業技術人才。根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貢獻者,2016—2022年,全球綠色低碳技術發明專利授權量累計達55.8萬件,其中中國專利權人獲得授權17.8萬件,占比達31.9%。從承建綠色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到推廣綠色低碳技術,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世界各文明應對生態環境挑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經驗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通過重構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克服了西方現代化“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將生態價值內嵌到社會發展的內核,這一理念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兩個和解”的實踐回應,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代延續。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球環境治理實踐,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底蘊。

(作者系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吳學兵教授對本文進行了指導;本文系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4&WZD15)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責任編輯:張堯]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