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社會篇 > 正文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四個維度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工作,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于制度完善、機制創新、效能提升等方面,對健全社會治理體系作出全局性謀劃、整體性設計、戰略性部署。健全社會治理體系關聯著治理主體、治理觀念、治理方案、治理目標等四個維度,應準確把握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全面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夯實國家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礎。

1.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黨委、政府、社會、公眾等多方主體共同構成一個整全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每個治理單元各有分工,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職能職責,彼此之間又相互配合,共同推動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必須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管理社會事務是政府承擔的重大職責之一,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關系社會治理效能。政府要承擔起創造更加公平和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推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責任。社會治理責任在政府,活力在社會,潛力在市場,既需要合理劃定政府和社會的治理邊界,又需要政府和社會協同發力,完善開放多元、互利共贏的社會協同體制,真正形成和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乘數效應。人民群眾是最廣泛、最活躍的社會治理主體,公眾的深度廣泛參與可以為治理工作贏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為此,應完善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機制,拓展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引領和推動公眾自覺增強主人翁意識,充分參與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實現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無論何種治理主體,都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擁有某種治理觀念且受此治理觀念的指引。治理觀念主要包括法治觀念和德治觀念。

一方面,法律是治國之重器,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最有效方式,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徹于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然要求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從法治上為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

另一方面,對于社會治理現代化來說,培育德治觀念與樹立法治觀念同樣重要。德治是我國國家治理的重要優勢和優良傳統,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法律提供社會穩定的底線倫理,道德為法律注入基本價值,德治觀念提供善治的創新機制。法律是準則,具有威懾力和懲處力,必須時時刻刻遵循;道德是基石,具有感召力和引導力,必須時時刻刻銘記。對于任何一個社會或個人來說,任何目標的實現,既需要外在的約束,也需要內在的自覺,需要將他律轉化為自律。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和德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因此,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社會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德治觀念的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治觀念的約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是觀念的現代化,應從價值觀念角度打造先進治理理念,塑造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文化。

3.充分發揮科技的重要支撐作用

治理主體的治理觀念和治理行為都需要通過具體的治理方案去落實。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中,“科技支撐”對于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治理方案是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具體抓手,是治理主體在堅守法治和德治觀念的前提下,從技術提升、資源優化、市場配置等方面提出的化解治理難題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辦法。社會治理沒有一個固定模板,需要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具體的治理方式、治理辦法可能是千差萬別的,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治理方式,都應充分發揮技術的賦能作用。歷史上,每一次技術創新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解放和發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對社會治理的支撐作用必將更加明顯。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期待與要求。“縱觀各國治理實踐,如果社會治理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經濟發展難以為繼,整個社會也可能陷入動蕩。”要將現代科技作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運用于社會治理,通過公共數據共享、開放、授權運營等開發利用方式,賦能社會治理,嚴格合規流通,讓公共數據在賦能政府高效治理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好發揮作用,以治理手段創新驅動治理機制創新,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各類社會治理主體應把科技支撐作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努力成為治理實踐中的技術能手和行家里手,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成果,持續為社會治理賦能助力,讓社會治理更具有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

4.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

治理目標是支撐起治理主體、治理觀念和治理方案的邏輯支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善于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創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機制,創新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的機制,讓群眾的聰明才智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不竭源泉”。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社會治理事業是人民的事業,社會治理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社會治理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社會治理,既要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治理指向,也要以最廣大人民為治理主體,構建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社會治理各環節各方面,無論是治理主體、治理觀念還是治理方案都必須以“人民至上”為價值起點。因此,社會治理必須不斷滿足群眾所需所盼,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辦好群眾的“關鍵小事”,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增強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廣參與者、最終評判者,為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動力支持。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戰略高度提出的重大任務。新時代新征程上,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必須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科學回答好誰來治理、何以治理、以何治理、治理為何等重大問題,實現社會治理體系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向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有效推進,真正做到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作者:戴茂堂,系北京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堯]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