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杰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形成服務消費等新增長點。近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服務消費一頭連接經濟發展,一頭牽動民生福祉,對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服務消費面臨供給和需求不匹配問題,亟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提高服務供給質量。
加大制度創新,提高服務業開放水平
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有賴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對市場經濟體制有更高層次的制度需求。而制度創新的實質就是通過改革不斷釋放供給活力,通過競爭提升服務質量,通過開放對接全球資源,從而推動服務供給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多元化服務的需求。
首先,深化市場化改革,釋放經營主體活力。市場化服務不充分、不發達會阻礙服務消費進一步發展。以制度型開放推進服務業開放水平,打破服務領域的市場壟斷和行政壟斷。為此,深化服務業市場化改革首要任務就是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凡是法律、行政法規未明令禁止進入的服務業領域,尤其是教育、養老、醫療、健康等行業逐步向社會資本開放,促進各類企業公平競爭,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其次,加快服務業領域投資便利化改革,探索實行企業自主登記制,著力優化審批流程,推動聯辦聯審改革。再次,最大限度放開服務業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區分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實行不同的定價機制。最后,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引導更多的外商投資研發設計、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領域。加快引進國外服務業管理人才和創新人才,形成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適應的供給體系。
強化技術賦能,重塑服務供給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部署,將數字化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數字化賦能作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核心驅動力,是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為基石,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全面激活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的系統性工程。數字技術對服務消費模式進行了全方位重塑。在傳統服務消費領域,數字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催生出云旅游、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新型業態;通過個性化推薦算法和用戶畫像技術,實現服務的精準觸達與定制化供給;依托數字化平臺,服務消費產業鏈實現了高效協同,從需求端到供給端的響應速度顯著提升。這種變革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習慣,更推動服務供給向專業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加速形成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服務消費生態。
加快數字化賦能,促進服務消費擴容提質。在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浪潮下,大數據實現了對海量信息的精準分析與價值挖掘,為企業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為此,要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特別是要加大對中小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力度。鼓勵中小服務型企業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探索適合的數字化應用場景。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實現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服務;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數字化平臺建設,通過入駐電商平臺、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等,拓展線上業務渠道,擴大市場覆蓋面。同時,加快人工智能、AR/VR技術在消費場景的應用創新,拓展服務新業態和新模式。加大研發投入,對投入研發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補貼等政策支持。組織科技企業、服務企業、內容創作者等成立產業聯盟,共享技術資源和市場渠道。鼓勵不同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通過跨界合作,拓展服務新業態和新模式。
打造服務品牌,提高服務供給質量
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作為消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直接影響著消費市場的擴容提質。高質量的供給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更能激發新的消費潛力,構建起供需良性互動的生態閉環。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體驗、個性化需求更高。優質的服務供給精準匹配多元需求,催生新的消費業態和消費模式,這不僅豐富了消費選擇,也為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推動服務消費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實現可持續的擴容提質。
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加強服務品牌培育和宣傳。在服務消費領域,依據消費需求的層次性差異,實施分類推進策略。對于生存型服務消費,如基礎養老托育、社區便民服務等,應遵循市場規律,保持供需動態平衡,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規范行業標準,推動其平穩適度發展。針對發展型服務消費,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健康管理服務等,需依托政策引導與資源傾斜,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加強公共服務供給,助力產業規?;?、專業化發展。面對享受型服務消費,如高端文旅體驗、定制化生活服務等,則需緊扣居民消費升級趨勢,以創新驅動為核心,融合前沿技術與文化創意,培育新興業態,引領消費潮流。在服務品牌領域,應深入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構建全鏈條培育體系。一方面,強化制度保障,完善商標注冊管理制度,優化品牌培育扶持政策,為企業提供政策解讀、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站式”服務;另一方面,創新宣傳推廣模式,將新國貨品牌作為“首發、首店、首展、首秀”活動的重點,借助國際性展會、高端商業論壇等平臺,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積極拓展品牌市場空間,支持國貨品牌入駐世界級商圈與免稅零售市場,搭建“國內市場深耕+國際市場開拓”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引導線下零售實體打造國貨品牌主題街區、體驗專區,鼓勵電商平臺設立國貨品牌專屬頻道,通過流量扶持、廣告補貼等方式,實現品牌培育線上線下的深度聯動,讓國貨品牌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質造”,以優質供給引領消費結構升級。
樹立標準引領,構建質量認證體系
囿于服務的無形性,消費者無法提前檢驗服務質量,服務消費投訴事件相較于實物消費更加普遍。因此,要保護服務消費者權益、創造良好的服務消費環境,就必須加強服務標準化建設。標準具有支撐、引領等基礎性作用,對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有重要價值。
推進服務標準化建設,完善服務質量監測體系。一方面,推進服務業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推動服務業企業自我申明公開其產品和服務執行標準,支持重點服務業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大力培育發展服務業團體標準,制定一批服務標準規范,對標國際先進標準,鼓勵開展服務質量認證與達標評價,培育一批能夠代表“中國服務”品牌形象的優秀企業。另一方面,完善服務業質量監測標準體系。以顧客滿意度、投訴量、品牌價值增長率、輿情指數等為重點監測指標,開展重點服務行業質量監測和質量形勢分析,引導各服務行業和企業提升服務質量供給水平。建設涵蓋城市基礎環境治理、公共交通、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安全監管、養老為老、行政便民、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監測體系。開展公共服務質量指數研究,發布城市公共服務指數排行榜,驗證公共服務業質量評價監測技術規范的科學性。(夏杰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