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再次為黨政機關扎緊“制度籬笆”。這份“緊日子指南”的出臺,既是整治作風頑疾的治本之策,更是對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莊嚴承諾的制度回應。面對百年變局與風險挑戰,黨政機關唯有將勤儉節約內化為行動自覺,才能更好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
修訂后的《條例》給出了解決辦法,將“三公”經費、辦公用房等標準細化到“最后一公里”,具體如何執行呢?可以建立開支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公布會議費、培訓費人均標準,讓制度既管得住“超標”,也跟得上物價變化。推廣浙江“公務餐”改革經驗,通過全省域“一卡通”打破地域壁壘,讓每一筆公務支出都在陽光下運行。對屢踩紅線的單位和個人,要像中央紀委通報典型案例那樣“指名道姓”,讓制度長出“鋼牙利齒”。
根治浪費沉疴既要堵住漏洞,更要培育新型機關文化。建立能耗數據“紅黑榜”,將單位人均水電氣消耗與績效考核掛鉤,節約資金可按比例轉化為職工福利或民生項目專項資金。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嵌入實地調研課,組織機關人員到山區學校、養老院開展實踐教學,在真實場景中重塑價值觀。推廣智慧節能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辦公設備能耗,下班自動切斷非必要電源,開發電子文檔協同平臺,讓“無紙化辦公”從口號變為指尖習慣。
根治公款浪費不能關起門來搞自查,必須構建全民參與的監督生態。建立公務支出公開機制,除涉密信息外,年度支出事項向干部公示,接受干部監督。開通“隨手拍”監督平臺,群眾發現公車私用、鋪張接待等問題可一鍵舉報,查實后給予信用積分獎勵,積分可兌換公共服務。組建由人大代表、媒體記者、社區工作者構成的獨立監督團,對機關食堂泔水桶、辦公用品采購單等開展隨機抽查,形成常態化監督壓力。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當黨政機關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把每一度電都用在緊要處,就是在用行動詮釋“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期待《條例》的施行能推動更多機關曬出“節約賬本”,讓“過緊日子”不僅寫在文件里,更體現在熱氣騰騰的民生改善中。(于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