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最大受益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我們要深刻領悟黨中央的戰略考量,提高資金資源使用效率,持續通過提升全民素質、改善民生福祉、激發創新活力等活動“投資于人”,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激活內需與創新潛能,不斷提升勞動者素質,更好保障人的尊嚴,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有利于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不斷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本底色和發展優勢,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為中國式現代化和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持久注入新動能。
“投資于人”擴大就業規模,夯實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最基本的民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促進就業,歸根結底是讓需要找工作的人與需要找人的工作匹配起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就業競爭激烈;同時,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傳統崗位減少,新興產業專業人才短缺。加大教育和培訓投入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不斷優化,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專業招生規模顯著擴大。職業教育領域推行的“工學結合、產學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成效顯著,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計、教材開發和實訓基地建設,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高質量的就業,植根于高質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高質量就業崗位。大數據、人工智能、現代服務等領域崛起,催生出數據分析師、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職業,正成為就業市場的新增長點。據預測,到2025年和2035年,我國數字經濟吸納就業人數將分別達到3.23億人和4.15億人。同時,為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八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通過明確平臺企業與勞動者權利義務關系,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提供勞動報酬、勞動安全保障,探索適應新業態特點的社會保障模式。
養老服務等領域正成為就業擴容的重要陣地。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涵蓋養老護理、康復醫療、老年文化娛樂等多個細分領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各省市紛紛推出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等年輕勞動力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給予一次性入職獎勵、住房和生活補貼、職業晉升機會以及創業資助,既緩解其他行業的就業競爭壓力,優化勞動力市場的行業分布結構;又為養老服務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行業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提升,實現了人力資源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通過完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加強社會認同感等一系列措施,養老服務正從“不得已的選擇”轉變為“有前景的職業”。
“投資于人”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居民收入水平和負擔狀況直接關系到生活質量和幸福感。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是促進居民增收的基礎性工作。我國正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企業效益、物價變動等因素聯動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確保勞動者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此外,技能人才薪酬制度改革也取得重要突破。數據顯示,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為更好體現技能價值,各地積極探索“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立與技能等級相銜接的薪酬體系,激發了勞動者提升技能的積極性,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人才支撐。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減輕居民負擔的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2025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這些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將進一步減輕居民生活負擔。我國正在加快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穩步推進,已經有6000多萬人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這“三大支柱”養老保障體系,既提高了養老保障水平,也為居民提供了更多增收渠道。在醫療保障方面,持續深化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同時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擴大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范圍,群眾醫藥費用負擔顯著減輕。
稅收政策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持續發力。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不斷深化,2023年起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統一提高,進一步減輕了家庭養育負擔。同時,我國正在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適當擴大專項附加扣除范圍和標準,加強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監管,規范資本性所得管理,有效發揮了稅收“提低、擴中、調高”的功能,推動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投資于人”加強消費激勵,激發市場活力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也是民生改善的直接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是擴大消費的基礎。居民消費能力主要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意愿。“投資于人”通過促進就業和增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為消費奠定物質基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5.1%。同時,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有所減弱,消費信心逐步提升,消費潛力得到釋放。
消費供給創新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多層級消費需求。隨著居民消費觀念轉變和消費需求升級,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快速增長。2023年國內旅游市場全面恢復,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表現亮眼。在商品消費領域,綠色、智能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反映出消費結構正在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方向轉變。從供給端看,消費升級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品種、品牌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醫療、在線教育、數字文化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為消費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正持續深化供給側改革,通過技術賦能、業態融合、體驗優化等方式重構消費生態,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消費體驗。
政策支持對消費激勵作用顯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從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限制措施清理優化行動、完善支持政策八方面部署三十項重點任務,推動消費市場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提出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一方面,直接降低居民購買新消費品的成本,刺激居民消費欲望,特別是對于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領域,有效激活存量市場,促進消費更新換代;另一方面,通過帶動相關產業的生產與銷售,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收入增長空間,形成消費與生產的良性循環。同時出臺一系列消費補貼政策,在推動居民消費升級的同時,引導企業加大對綠色、智能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投入,促進產業結構的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通過財政手段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引導消費與產業發展方向,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與結構優化。
“投資于人”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中人力資本投資的工具性價值,將人的發展既作為手段更作為目的,形成了“人力資本提升——收入增長——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的良性循環,開創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相互促進的新范式,讓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在人口結構轉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隨著人口素質的持續提升、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斷優化、消費潛力的充分釋放,“投資于人”的綜合效應將更加凸顯,助力賦能我國向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作者:葉本乾,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傅朕,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強國使命任務的邏輯理路研究”(SC22ZDYC28)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