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異地戶口,居民醫保咋繳不進去費呢?”“我下個月就70歲了,高齡認證怎么辦理?需要帶哪些資料?”近日,陽泉市城區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區很熱鬧,一頂簡易的雨棚下,社區黨委書記董殿英正在“擺攤”接待往來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董殿英認真記錄著每一個訴求。
該社區黨委緊扣陽泉市委社會工作部重點推進的“三化兩改一提升”行動要求,立足民生需求,探索創新,把政策指南、辦事表格和民意記錄本攤開在陽光下,聽取群眾所需所求,以“五融五變”機制,將一項項工作任務轉化為溫暖人心的民生實踐。
群眾家門口的“全科服務臺”
陽泉市城區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區是陽泉市最大的社區之一,有1710戶居民。由于社區中間橫穿一條鐵路,各小區比較分散,其中西河灘區域848戶居民往返一次社區,路上要花費一個多小時。針對轄區面積大,服務距離“遠”等問題,社區不斷探索管理體系,以“辦公最小化、場所最大化、服務最優化”為突破口,開展“移動辦公桌”“議事小板凳”等跨前服務,打通社區治理網絡,提升基層治理服務效能。
“如今社區干部都主動上門服務了,遇到難處直接在家門口提出來,很快就能處理好!”小區居民王大爺說。社區黨委書記每周固定時間化身“擺攤書記”,帶著社區工作人員,會同共建單位輪值書記、街道包保干部和在職黨員,將服務陣地前移至群眾家門口。在這里,高齡津貼申領、居住證辦理等民生事項實現“當場辦”,燃氣安全隱患排查、醫保政策咨詢等專業服務實現“現場答”。
今年年初,社區在瓦窯坡小區“擺攤”時,了解到該小區霍阿姨因兒子殘疾、醫療支出大導致生活困難,現場的紅馬甲志愿者立即協助整理材料,街道包保干部同步對接民政部門開通綠色通道,為霍阿姨家庭快捷辦理醫療救助申請,極大地緩解了因病致困的壓力。
“有的居民離社區遠,辦事難一直是社區治理中的難題。”董殿英一語道破“擺攤”的初衷,這張會“移動”的辦公桌,不僅是辦事窗口,更是民情“收集站”。社區黨委書記帶著工作人員邊辦公邊記錄,把居民隨口提到的意見建議都記在專用筆記本上,不斷改進服務方式。不僅如此,社區黨委積極改進便民服務大廳值班模式,實行“1+N”輪崗制度,大廳常態保留1名綜合崗人員做好接待和辦理各類業務,其余工作人員全部編入網格開展流動服務,同步推行“全崗通”能力提升計劃,通過每周業務實訓、跨崗輪訓等方式,確保每名社區工作者都能熟練辦理各項服務事項,有效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
多方聯動的“治理樞紐站”
在折疊桌上,不僅擺著辦事材料,更擺著社區治理的“密碼本”。為了讓社區成為居民放心、安心的港灣,近年來,該社區創新“大碗茶”議事協商機制,積極引導居民參與社區事務,鼓勵“居民的事自己議,居民的事居民定”。董殿英深知,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才是社區治理的關鍵。
在食品小區的樓道里,退休黨員陳師傅正帶領黨員志愿者安裝聲控燈,這是社區推行“四事分辦”的生動縮影。針對獨居老人門鎖維修等個體事務,社區聯系轄區個體工商戶,促成雙方以低于市場價20元達成維修服務,既滿足老人需求,減輕經濟負擔,又激發商戶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
樓棟公共事務方面,如市政府小區1號樓6單元地下室漏水,則啟動“聽、議、辦、評”流程,組織業委會、居民代表、物業召開議事會,通過講清政策、明確權責,引導居民共同出資進行維修,維修過程由居民選出代表進行監督,維修結束后,居民共同評議維修效果,實現小區的事協商辦。
面對瓦窯坡小區電力鐵塔樹木隱患等“專事難事”,社區聯動供電所、園林局等專業力量,經多方勘查、集體研討,決定采用“人機協同、分段處置”方案,由供電所完成線路停電報備與安全隔離,園林局調用專用高空作業起降車,配合樹障修剪人員對樹木進行分層分段修剪,多方緊密配合,歷時6小時完全消除潛在風險,保障居民安全。
共建單位的資源優勢在民生服務中持續釋放,市政工程管理處黨員不僅為行動不便的劉大爺家維修樓道燈,更主動結對幫扶,定期上門解決污水管道堵塞等生活難題。派出所民警現場開展防范養老詐騙宣傳……越來越多的“紅色力量”匯聚到社區治理中,實現從“社區獨唱”到“多元合唱”的轉變。
如今,小區里的矛盾糾紛越來越少,居民微信群里的“金點子”越來越多。“‘擺攤’時聽得多了,就明白居民不是不愿管,而是缺少‘管事’的平臺。”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搭起這個平臺,讓大家知道“自己的事能自己議、自己定。
新就業群體的“暖心加油站”
通過“出攤辦公”,在各小區輪流“擺攤設點”,該社區不僅方便為轄區居民辦理各項便民業務、提供各類政策宣傳和咨詢,還能收集到許多精準的需求。社區工作人員在“擺攤”時發現,外賣小哥常常蹲在街角休息,快遞員找不到地方喝口熱水。針對新就業群體的休息難題,社區積極與總工會溝通協作,將愛心驛站打造成戶外工作者的“24小時能量補給站”,為這些奔波在外的群體提供休息、飲水、充電等服務。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該社區聯合一些餐廳,為外賣小哥、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和困難群體免費供餐,并提供休息、飲水、充電等基本服務;攜手華康醫院在暖“新”驛站每周定期開展義診活動,不僅能為“兩新”群體測量血壓、血糖,還提供心電圖、腹部彩超等專業體檢項目。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外賣員小李雖常感身體不適,但忙于工作而忽視自身健康,也舍不得花錢體檢,正是在這次義診中檢查出高血壓,醫生當場為他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社區搭建的雙向服務平臺,讓新就業群體從“服務對象”變為“治理力量”。他們化身“流動哨兵”,在走街串巷時發現井蓋缺失、路燈故障等安全隱患,隨手拍照向社區反饋,他們的順手而為為群眾筑牢了安全防線??爝f員王師傅主動加入社區“網格信息員”隊伍,在配送時留意獨居老人家中異常情況,成功協助化解2起居家安全風險。
董殿英深知,為民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她表示,今后將繼續“出攤辦公”,強化小區黨支部建設,優化服務流程和內容,用真心、愛心、責任心服務居民,讓“出攤辦公”成為連接社區與居民的橋梁,讓基層治理這個“大概念”在社區里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山西日報記者 李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