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經濟篇 > 正文

以系統思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光明學術筆談】

在《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認識不斷深化,本質上是對經濟系統運行規律的深刻把握。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成為突破經濟增長瓶頸的核心動能。面對國際經貿摩擦、地緣政治沖突、全球產業鏈重構,以及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挑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系統思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傳統增長模式困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注重技術、模式與制度的協同突破和系統建構

堅持系統思維,是強調通過整體性、動態性與協同性的舉措破解要素配置的復雜性困境。唯有將經濟系統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強化要素關聯性建構與結構優化,才能突破傳統增長模式下邊際效益遞減的瓶頸。堅持系統思維,需要從孤立視角轉向全局視野、從靜態均衡轉向動態平衡、從局部優化轉向系統協同,其核心在于通過要素間的互補效應、知識流動的立體網絡、制度供給的靈活適配,形成“1+1>2”的結構性增益。尤其是,在系統思維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不是單一要素效率的線性疊加,而是技術、模式、制度等要素在復雜系統中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需要通過技術、模式、制度三者的協同合力,加快培育科技創新生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破解要素流動的多重約束,進而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跨越式提升。

首先,立體化培育科技創新生態,需要實現主體關系、知識流動與價值分配的突破。在主體關系層面,推動“政產學研用”有機融合,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創新聯合體等組織形式,形成需求牽引研發、研發支持應用的良性循環機制。在知識流動層面,構建開源社區、專利池等共享平臺,有效彌補科技成果與產業化之間的斷層,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化與標準化。在價值分配層面,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技術入股分紅等多元化的收益模式,激發科研人員、企業與社會資本持續投入的內在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數字技術的助力尤為關鍵:工業互聯網可以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研發資源與需求信息,形成分布式的創新網絡;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重構技術突破路徑,使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周期實現數量級縮短,最終形成“技術突破—產業升級—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環。

其次,系統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微觀、中觀與宏觀層面的協同支持。在微觀企業層面,需要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借助數字技術打破信息壁壘,實現生產流程全局全過程可視化,讓管理者能夠精準洞察生產各環節動態,進而實施實時優化策略。企業通過引入智能制造系統,利用自動化與智能化手段,不斷提升生產的精度與效率,能夠有效提高良品率,縮短交付周期,增強市場響應能力。在中觀產業鏈層面,需要以領軍企業為樞紐構建新型合作模式。領軍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向產業鏈上下游輸出先進技術標準,推動全產業鏈技術升級與標準化建設。在此基礎上,建立產能共享機制,實現資源高效配置,避免產能閑置與浪費,還能夠通過風險共擔的合作協議,增強企業間信任與協作,提升產業鏈整體抗風險能力,保障產業鏈穩定運行。在宏觀產業體系層面,需要推動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產業升級的系統性推進,需要各個層面的模式創新:技術突破為新模式提供實施基礎與工具支撐,而新模式的推行對現有制度環境提出挑戰,倒逼制度變革以適應發展需求,制度優化又為技術迭代創造良好政策條件,激發創新活力。這種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能夠為經濟系統的結構升級注入持久動能。

最后,通過要素市場化改革,破解要素流動的多重約束。在空間維度,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消除區域間土地、勞動、資本等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推動資源向高附加值領域配置。在時間維度,運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構建需求預測模型,實現要素供給與產業需求的長期精準對接,減少資源沉淀與錯配損耗。在形態維度,加速數據要素從資源化向資產化轉型,通過確權登記、價值評估、收益分配等制度創新,構建覆蓋數據從產生到應用全過程的管理體系。改革的深層邏輯在于明確政府與市場的職責范圍:通過負面清單管理收縮行政干預范圍,依托法治化手段保障公平競爭環境,形成“市場主導資源配置—政府完善制度供給”的新型治理方式,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奠定制度基石。

強化風險防控、推進能力建設與深化生態協同

構建韌性風險防控體系,能夠保障效率提升與系統穩定的平衡。在微觀層面,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健康度評估模型,實時監測要素錯配、技術滯后、管理僵化等風險信號,可以通過預警機制實現早發現、早干預。在中觀層面,可以針對重點產業鏈部署產能備份、技術替代與供應鏈冗余方案。例如,在半導體領域采用不同技術路線同時推進的雙軌制產能布局,防范“卡脖子”風險。在宏觀層面,完善逆周期調節政策工具箱,保持經濟系統的穩定發展。韌性化風險防控的核心邏輯在于通過預留備用方案增強系統容錯能力,借助壓力測試預判極端情景沖擊,在要素高效流動與風險可控之間實現動態平衡,確保經濟系統在復雜環境中實現穩健運行。

推動市場主體競爭能力的系統性升級,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引領的模式轉換。對企業而言,一是培育動態感知能力,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時捕捉市場需求波動與技術演進趨勢,建立敏捷響應與快速迭代機制;二是培育架構重組能力,通過模塊化組織設計,將固定產能分解為可靈活組合的功能單元,提升應對不確定性環境的適應性;三是培育生態整合能力,通過主導或參與跨行業創新聯盟,在技術標準協同、供應鏈協同中獲取生態位優勢,形成“單點突破—系統增值”的協同效應。對政府而言,需要從要素分配者轉向規則制定者,重點完善數據確權、碳交易等新型制度供給;從過程管控者轉向環境營造者,通過負面清單與事中事后監管不斷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從單點突破者轉向系統協調者,通過“鏈長制”統籌區域產業鏈資源配置,破解部門分割導致的政策摩擦,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創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聚焦區域、行業聯動,構建多層次的協同生態。在區域協同層面,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創新要素共享,通過共建跨區域技術轉移中心、人才流動平臺,促進知識溢出與資源高效配置。在行業協同層面,深化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創新,發展“產品+服務+數據”的價值增值模式,推動研發設計、供應鏈金融等服務業向專業領域延伸。在國際協同層面,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通過聯合研發、技術標準互認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同時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備份體系,增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的抗風險能力。構建協同生態的主要價值在于通過知識共享降低創新成本,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通過制度兼容促進要素流動,進而推動經濟系統實現“自適應—自優化—自升級”的有機演進,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作者:王軍禮,系北京大學能源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堯]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