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煜婕(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講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思政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新時代講好“大思政課”需深入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理念,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面對逆全球化浪潮,我國發展正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任務顯得尤為迫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亟需從思政課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著眼點,積極踐行“大思政課”的育人理念。
聚合多元主體,巧用多方力量。通過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同心圓”,在全社會形成強大教育合力。家庭是學生成長接觸到的首要環境,家庭教育在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家長要主動擔起“第一任教師”責任,通過講述家族故事、傳承民風民俗、注重言傳身教,以鮮活家史詮釋家國同構理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代代相傳,為學校的系統化教育培植情感沃土。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入人才培養戰略體系。從辦學方向、培養方案、評價機制等維度強化頂層設計,組建優秀教師團隊,擴大教育主體的覆蓋面。全面激活社會育人資源網絡,深度整合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鄉村振興示范村、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立體化社會教育資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實踐育人矩陣。鼓勵勞動模范、先進人物、非遺傳承人等具有積極社會影響力的人士參與其中,通過組織社會實踐、開展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等項目實踐中,增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度。
整合多種資源,搭建教育平臺。課程資源方面,深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地區脫貧致富、非遺傳承、守望相助、團結奮進等實踐成果,結合學科知識整合優化,開發具有特色的課程設計和教案,建立教育教學典型案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與經驗分享互通。實踐資源方面,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深挖紅色資源育人價值,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景點、探訪革命圣地;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公園打造實景課堂,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植學生心靈深處。同時要結合地域特色,將地方特色資源轉化為實踐教育資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實踐基地。網絡資源方面,教育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思政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網絡思政平臺。利用互聯網優勢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精品,創新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思政課堂,拓寬學生眼界與思維,提升民族團結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統籌育人體系,貫通學段鏈條。要構建全學段貫通、全課程協同的育人格局,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形成相互銜接、層層遞進的育人體系。小學階段,針對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特征,道德與法治課程側重于啟蒙與熏陶,采用情景模擬、故事啟發等教學方式,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向學生生動講述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啟蒙學生認知,激發學習興趣。中學階段,伴隨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中學階段的思政課則需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側重點應聚焦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創新議題研究、案例分析等思辨性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會辯證思考。大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發展成熟,高校思政課應承擔起更高層次的教育任務。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深化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認知,側重于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實踐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知識內化與價值踐行深度融合。
注重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激活“大思政課”內在活力的關鍵。首要任務是深化學科協同創新,有機融合“大思政課”與“課程思政”,促進思政元素與多學科知識互相滲透,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雙輪驅動,實現教學資源互聯互通、教學方法互學互鑒。為保障“大思政課”長效運行,還需建立涵蓋教學目標、內容、效果等關鍵指標在內的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確保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也應推進各學段教學方式的創新,創新情境模擬、虛擬教研室等數字化教研場景,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著力提升課堂參與度與教學效果,培育出高質量的人才,建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新時代新征程,“大思政課”要聚合多元主體、整合多種資源、把握過程統一、注重改革創新。將“大思政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推動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深入和升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