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光明日報記者 閆磊 張文攀
你知道嗎?近年來,寧夏創排的新編現代京劇《紅高粱》等13部作品,摘得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你知道嗎?近年來,寧夏共有200多部文藝作品獲國家級獎項;
你知道嗎?在西海固,農民也能當作家,他們白天勞作、夜晚創作,讓文學的種子在山溝里、村落間生根發芽;
…………
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文藝之樹何以根深葉茂、葳蕤長青?
初夏的風,輕輕掠過六盤山。松濤陣陣、草木搖曳,記者穿行在寧夏。一路走來,直抵人心的好作品、樸實無華的作家群、改革創新的硬舉措,不禁讓人感嘆——
看,山川峁梁間,文藝星火正點點閃爍!
寧夏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歌舞《向前向前》演出照。資料圖片
1.小劇團何以撐起大劇目?
既要精品迭出,也要人才輩出
寧夏人民劇院三樓,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有限公司排練廳,悠揚的曲調婉轉繞梁。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有限公司經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劉京,正帶領中青年演員排練京劇《紅高粱》。
從創作之初到搬上舞臺,《紅高粱》歷時5年,至今還在精進打磨。“唱腔和念白還要改動,群眾演員的戲也要再豐富一些。”排練間隙,劉京對記者說,“藝術追求無止境,任何一出戲,想要提升,就有空間。”
“一個唱腔,我就學了3年。”排練期間,劉京全身心投入,長時間跪搓,膝蓋磨破了都沒察覺。
今年4月,《紅高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全國巡演在上海啟動,反響熱烈。這部劇也屢獲殊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劉京獲第3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
“作為一個僅有80名演職人員的‘小劇團’,創編《紅高粱》這樣的大戲,離不開體制機制保障。”劉京告訴記者,“自治區建立重點劇目保障機制,只要有好的劇目,在組織創作、資金扶持、推廣傳播等方面都會給予大力支持。在我們這兒,歌舞劇院、秦腔劇院、京劇院、話劇院、雜技團,都堅持‘一團一策’,最終目標是‘用精品說話’。”
“話音”響亮——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有200多部優秀文藝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創排的音樂劇《花兒與號手》,獲得我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該劇總導演王曉鷹難掩興奮:“這是文華大獎第一次頒給音樂劇。”
“小劇團撐起大劇目”的背后,除了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源頭活水,也有人才不斷錘煉、隊伍越發厚實的蝶變。
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侯艷(左)帶領青年演員排練秦腔劇目。資料圖片
劉京對此深有體會,“我們以名角孵化好劇、讓好劇培養新角,在創排精品劇目的同時,持續深耕‘送戲下鄉’,演員們一年中有大半時間在基層度過,通過演出鍛煉了一支專業精湛的隊伍”。
“塞上文化名家”、青年托舉等人才項目的持續實施,也為寧夏儲備了一批文藝人才。“隨著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人才托舉工程、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專項基金等各項機制建立,我們劇場演出場次逐年遞增,演員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帶動小劇場市場日益火熱,有的劇目還蜚聲海外。”“遙劇場”創始人李思遙說。
2.西海固為何出了作家群?
既有環境滋養,更有政策扶持
提到西海固,人們腦海里,往往會閃現出這樣的“標簽”——偏遠、貧瘠、干涸……
然而,曾經苦甲天下的這方土地,卻孕育出了一個作家群。“在這里,文學之花處處盛開,芬芳燦爛;在這里,文學是土地上生長得最好的莊稼。”中國作協中華文學基金會授予固原市西吉縣“文學之鄉”稱號時,如是評價。
據統計,僅西吉縣,就有1600余人長期在各類文學刊物發表作品。
單小花是西海固一名農村婦女,16歲被迫輟學,16年沒碰過書本,獨自撫養4個孩子。生活的苦,沒有壓彎她的腰。
新時代西海固文學現象研討活動調研組在寧夏固原市采訪農民作家。林生庫攝/光明圖片
走進單小花的家,記者看到,屋中陳設簡樸卻整潔,“文學點亮心燈”的墻上字幅格外醒目。
閑談中,單小花清晰地回憶:2011年,自己的散文首次在縣里《葫蘆河》雜志上發表。寫作第一次得到肯定與鼓勵,她高興得像個孩子。
此后,在政策支持下,單小花繼續創作,發表的作品越來越多,還加入了中國詩歌學會。
“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激勵著我不斷前行。”她說,“我們農民不僅能拿著鋤頭種地,也能拿起筆桿寫出好作品。”
《葫蘆河》創辦人之一尤屹峰感慨:“從各級文聯、作協到各級宣傳文化部門,以及許許多多的社會力量,共同給予了西吉文學陽光雨露,共建這個偏遠的文學百花園。”
寧夏青年殘疾人作家馬駿,憑借散文集《青白石階》成為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最年輕獲獎者。在他看來,寧夏蔚然的文學風氣、豐厚的創作土壤以及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激勵著他在文學之路上不斷前行。
不止西吉,西海固這片曾經“山大溝深,十年九旱”的黃土地上,誕生了郭文斌、馬金蓮、石舒清等全國知名作家,以及全國人大代表、“拇指作家”馬慧娟等眾多文學創作者。
“寧夏文藝創作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機制創新和環境滋養。”寧夏文聯主席郭文斌認為,文藝創作猶如“打深井”,對文藝工作者給予持續激勵和扶持猶如“掘進機”,挖得深,文學之泉才能汩汩噴涌。
數據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貧不薄文!對于好的文藝作品,我們有配套獎勵扶持政策,涵蓋影視劇、廣播劇劇本和文學作品、書法、美術、攝影、曲藝等多個領域,覆蓋創作、出版、推廣各環節,形成了全鏈條扶持體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藝術處處長張斌進一步解釋說。
有了全鏈條扶持體系,文學之花遍開山川峁梁。如今,寧夏已擁有西海固文學、銀川生態文學、石嘴山城市文學等多個地方文學品牌和作家群。
3.《山海情》緣何火遍國內外?
文藝創作既向內求,也借外力
一部電視劇,讓閩寧協作的故事家喻戶曉,也讓寧夏火出了圈。
2021年,伴隨《山海情》熱播,寧夏的美景、美食、美酒開始走紅,越來越多的人到寧夏“打卡”,感受“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躍遷。
不僅如此,《山海情》還火到國外——近日,阿語版《山海情》落地突尼斯主流廣播電視臺黃金檔。此前,《山海情》已經感動了埃及、伊拉克、阿曼、蘇丹等多國電視觀眾……
閩寧協作的故事,源于一場山與海的攜手?!渡胶G椤返膭摼?,同樣源自山海相牽。
“閩寧協作不僅是我們的創作主題,也是我們的創作機制。”寧夏廣播電視局傳媒機構管理處處長胡榮強講述了兩地協作的幕后故事:在國家廣電總局指導下,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廣播電視局、永寧縣委聯合成立專項工作組,與福建省廣播電視局、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團隊建立跨省協作機制,提供綠色通道、資金支持,確保項目快速落地。
《山海情》編劇王三毛表示,寧夏工作組協助劇組最大程度還原當時當地真實生活狀況,引導協調編劇團隊深入實地調研,確保90%以上劇情源于真實事件;協助復原20世紀90年代的移民村莊,動員當地村民參與群演;并組織專家進駐全程指導當地方言、民俗文化等細節。
“劇中人名如喊水、水花、水娃等,以其真實的生活氣息引發觀眾共鳴。”民俗顧問兼演員趙鴻說,劇中音樂主旋律使用六盤山民歌《眼淚花兒把心淹了》,對情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報告文學《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話劇《閩寧鎮移民之歌》、電影《閩寧鎮》、歌曲《山海戀》……一個個文藝精品,不斷為道不盡的“山海情”續寫新篇。
閩寧兩地攜手推動文藝創作結碩果,早有布局——
“起初,我們通過閩寧協作機制與福建聯合創作了廣播劇《閩寧鎮》,從成立專項工作組到引進專家組建創作團隊,形成了一整套優勢互補、高效運轉的協作創作機制,為后續參與電視劇《山海情》等項目攝制積累了經驗,也鍛煉培養了寧夏的創作團隊。”寧夏廣播電視臺廣播劇監制陳大志表示。
山海牽手,遠不止電視劇,也不限于閩寧兩地。自2019年起,寧夏在廣播劇項目上已連續三屆獲“五個一工程”獎,而且獲獎作品均是跨省協作的成果。除了《閩寧鎮》,還有與黑龍江、遼寧聯合創作的《中國北斗》,與浙江聯合創作的《遇見良渚》。
陳大志介紹:“《遇見良渚》是2024年‘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寧夏廣播電視臺和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就開始醞釀,并聯合申報良渚題材廣播劇項目。”
“兩地聯合組建涵蓋廣播劇、考古學、歷史學的專家顧問團,浙江方面提供大量考古報告與文獻支持,寧夏貢獻了聲音藝術的專業經驗。”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制作人、導演孫越告訴記者,“劇本匯聚四面八方的獨特口音,修改20多稿,每一處細節都經過反復推敲。”《遇見良渚》播出后,累計收聽收看突破4.6億次。
目前,寧夏正深化運用此項目經驗,創作西夏陵相關題材廣播劇。創意的火花,將再次在山川峁梁間綻放。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19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