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劉津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學院教授、投資系主任)廖江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學院博士生)
在日前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備受各界關注。
這套金融政策“組合拳”涵蓋貨幣政策、金融監管與資本市場制度建設3個核心維度。其中,貨幣政策部分強調數量調節、價格引導與結構優化相結合,具體包括降準、利率調整及結構性工具完善等10項核心舉措。金融監管層面涉及8項制度性安排,針對重點領域對癥施策,著力增強金融資源配置的精準性與抗壓能力。資本市場方面則聚焦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促進股權市場估值修復,穩固投資者預期,進而與其他兩個維度形成合力,更好地發揮市場各參與方的穩市功能。
該一攬子政策系統性強、覆蓋面廣、傳導路徑清晰,充分體現了新時期我國在金融政策構架、工具創新和宏觀調控范式設計上的前瞻性思考,對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高效服務實體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將為提升中國經濟增長潛能和韌性注入更多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我國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現代化金融系統。當前,我國銀行業資產的總規模居全球第一位,股票、債券、保險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位,在引導全球資本流動、向世界傳遞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成長邏輯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不過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結構性與周期性因素疊加的復雜局面,再加之國際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持續上升,要求我們持續深化金融改革、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這不僅是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金融市場建設的關鍵任務,也是我國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上推進開放型經濟全面布局、構建中國式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活力之源。
面對復雜形勢,提升政策協同性、連貫性和透明度,展現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戰略定力,重塑了市場對政策導向與經濟前景的認知,并形成了金融體系抵御外部沖擊的韌性。綜觀國際市場經驗,以市場化、法治化為導向的金融市場制度建設包括兩個關鍵發力點:一是“強根基”,優化多層次、長期限、風險適配的金融資金供給結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筑監管”,擴大金融監管半徑,構建與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強大風險防控系統和動態監管機制。
“強根基”與“筑監管”的實現,有賴于貨幣、監管與市場三大政策體系的協同發力。金融系統各部門的政策取向、操作邏輯的自洽,以及各項政策傳導鏈條的暢通,能夠為金融實現質量導向轉型提供堅實支撐與持續動力,形成兼具總量調節與結構引導功能的政策“組合拳”。
具體來說,一是降成本,通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利率下行,強化對高質量企業精準滴灌與制度松綁的政策信號,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緩解小微企業融資約束。二是穩預期,推動耐心資本持續入市并更好地發揮“壓艙石”功能,緩沖市場的過度波動并提升市場風險容忍度,提升金融系統韌性,從而長效鞏固投資者預期。三是調結構,充分發揮金融資源配置的引導效能,擴大對科技、消費、普惠和養老等領域再貸款與增信需求的響應速度,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盤活低效金融資源,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有效支撐,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總體而言,金融體系各部門構建“政策信號—市場預期—資源配置”的聯動模式,是我國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關鍵一環,其意義不言而喻。通過做實做深金融政策協同,在時間維度上,能夠兼顧鞏固市場信心的短期訴求和增加金融有效供給的中長期戰略目標;在空間維度上,能夠實現宏觀逆周期調控與微觀結構優化之間的有機平衡,以及總量調節與結構引導的雙重目標協調,推動我國金融治理能力現代化由被動型風險防御轉向以協調性、適應性為特征的主動型治理階段,最終為金融市場穩定運轉與實體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撐。金融體系各部門統籌施策的有效嘗試,也將逐步推動我國宏觀調控體系步入更具協調性、目標性與戰略彈性的高級階段,全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基本面,這又將進一步為金融系統實現質量導向轉型提供堅實支撐,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16日 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