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化農業技術創新中心生物產品研發主任工程師陳曉超心情大好,走完相關手續流程,就將正式入編浙江省農科院,實現“身份在院校、轉化在企業”。這位橫跨學界和業界的雙棲人才正是浙江“校企雙聘”改革結出的碩果。這場悄然進行的制度變革,正在重塑人才流動軌跡,重構創新要素配置方式,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開辟新路徑。
“校企雙聘”改革劍指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堵點,通過推行“編制在高校、科研在平臺、轉化在企業”的人才引育新模式,讓人才可以在體制內外自由流動。這些看似技術性的制度調整,實則是生產關系對創新生產力的深刻適應,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撬動教育、科技、人才的大循環,進一步推動產才融合、產教融通、科教融匯。
與制度破冰相伴而生的是澎湃的創新動能??萍紕撔潞彤a業創新融合發展,不僅可以突破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堵點暗礁,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也有利于完善“雙螺旋”融合機制重塑創新生態,在動態適配中催生新技術、新動能,驅動生產力向新能級躍遷。
在這場改革實踐中,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完成精妙配合。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實時匹配企業和高校需求;完善重大項目揭榜掛帥機制,激發更多創新要素有序流動,激勵更多人才參與科研攻關,有效放大科技創新的鯰魚效應;迭代全周期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這一協同體系通過政策牽引和市場響應雙向互動,形成“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加速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當然,在推進“校企雙聘”改革拓面提質過程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面臨新挑戰新任務,比如有的雙聘人才在學術研究和企業需求之間難以平衡,陷入身份歸屬困境,產生職業認同危機;有的企業擔心核心技術外泄,陷入競爭劣勢,造成經濟損失。這也提醒我們,“校企雙聘”改革不是簡單的政策疊加,而是創新范式的系統變革,需以制度彈性包容不同價值追求,用機制創新化解利益沖突,精準打好創新知識產權管理、構建動態協作生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等破題組合拳,加快實現知識創造與社會需求的雙向賦能,更好引領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無縫對接、雙向奔赴,源源不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
(作者:寧波市鄞州區委組織部機關黨總支專職副書記 王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