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使命,從來都同時代緊密相連。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奔赴西部改天換地,到如今站在民族復興的時間坐標上成為西部現代化的關鍵,青年才俊肩負著更加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書寫著一曲曲壯美的青春贊歌。
搭建“人才橋梁”。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國家強。一是以激勵作為“助燃劑”,眾多高校積極舉辦公益課、組織校友分享活動,引導畢業生投身西部建設,激勵學生將個人職業目標融入國家需求。二是以科技作為“護航者”,高校利用信息化手段賦能就業,打造線上平臺,助力畢業生回鄉就業。三是以教育作為“導航儀”,高校傳播西部發展新貌,避免學生認知偏差;與西部產業需求緊密結合,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深化校地企合作,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實踐中鍛煉學生能力,堅定其到西部就業的決心。
搭建“保障橋梁”。保障機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金鑰匙”。一是高校需為赴西部學子提供持續支持,如獎勵表彰、宣傳事跡、發放獎金,增強其榮譽感與幸福感。二是地方政府需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增強歸屬感;聚焦高質量發展需求,針對人才住房、職業發展等給予保障。三是西部地區需以政策“禮包”留住青年才俊,如開辟綠色通道、提供人才驛站、設立發展基金等,以真情呵護人才,助其度過適應期,吸引青年才俊扎根西部。人才不僅要“引得來”“育得好”,更重要的是“留得住”“用得巧”。
搭建“政策橋梁”。政策支持是吸引人才向西部流動的關鍵。一是黨和國家要以政策助力高校畢業生投身西部建設。實施“三支一扶”“西部計劃”“教師特崗計劃”等系列政策,為青年人才赴西部提供平臺和保障;對在西部公益性崗位就業的畢業生發放補貼、實施學費補償和貸款代償等,為西部發展注入活力。二是東部高校和政府部門應逐步完善配套政策,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西部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要形成制度性激勵,構建國家級平臺,加大對西部高等教育投資,推動人才向西部匯聚。(作者: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南白象街道辦事處 卓語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