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深圳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上,觀眾在觀看人形機器人展示。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本報北京5月16日電(記者王云杉)近日,國家數據局綜合司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2025年行動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數字領域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數字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0%,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穩步推進,算力規模超過300百億億次/秒(EFLOPS),政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數字文化建設躍上新臺階,數字社會精準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數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數字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方案部署了體制機制創新、地方品牌鑄造、“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數據產業培育、數字人才培育、數字化發展環境優化、數字賦能提升等8個方面的重大行動。
完善數據工作央地政策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的統籌工作體系,加快完善地方數據管理機構的相關職能。
發展彰顯優勢、體現特色的數字產品和數字產業。加快鍛造數據領域“長板”,通過技術創新、功能改造、品牌建設等手段提升競爭力,形成品牌效應與集群效應。
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積極開展人工智能高質量數據集建設。著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及智能制造裝備。
加快推動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優化升級,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逐步實現各地區算力需求與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資源高效供需匹配。
加強交通、醫療、金融、制造、農業等重點領域數據標注,建設行業高質量數據集。促進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推動公共數據“一本賬”管理、“一平臺”運營、“一體化”應用。布局建設數據產業集聚區,探索構建以數據要素驅動、數字技術賦能、數據平臺支撐、產業融通發展、集群生態共建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組織新形態。
培養技能型數字人才,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支持各地和有關行業舉辦數字職業技術技能競賽活動。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優質數據企業和項目落地。暢通高校和企業數字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將高層次數字人才納入地方高級專家庫。
逐年推出一批“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加強地方特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應用,全面推動數字技術和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加快生態環境、國土空間、水利電力、林業草原等領域的數據資源采集、存儲與開發利用。進一步夯實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底座建設,完善城市運行和治理中樞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