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的當下,社區治理面臨著諸多挑戰。文化認同感缺失、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不足、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等問題,成為制約社區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而以扎染為代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環保理念以及深厚的文化傳承價值,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嶄新思路。這項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古老工藝,通過捆扎、染色等技法,在制作過程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獨特圖案,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智慧。如今,它在社區實踐中煥發出蓬勃生機?;诖?,本文以扎染技藝為研究切入點,深入探索扎染工藝如何從文化賦能、生態治理、社會融合三個維度,構建社區美育新范式,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向更深層次發展。
一、 歷史脈絡與文化基因:扎染技藝的傳承密碼
扎染古稱“絞纈”,其工藝歷史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甘肅出土的漢代染色絹實物,以及古籍《實儀錄》中的相關記載,都有力印證了這項技術的古老淵源。唐代是扎染發展的鼎盛階段,當時宮廷貴族對“青碧纈衣裙”的推崇,使扎染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文化符號,并遠播至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到了宋代,由于統治階層頒布禁令,扎染在中原地區逐漸走向沒落,但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得以延續傳承。明清時期,扎染工藝進一步發展成熟,形成了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四川自貢扎染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流派,并于2006年、2008年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扎染蘊含的文化基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植物染料(如藍靛)的使用以及自然染色過程,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其二,捆扎技法帶來的偶然性、染色效果的不可復制性,表達了“以技載道”的美學思想;其三,歷史上扎染作坊多以家庭或村落為單位,技藝傳承與集體勞動緊密結合,這種“社群協作”的生產傳統,為深化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結奠定了基礎。這些要素構成了扎染參與社區治理的深厚文化根基。
二、生態治理新路徑:扎染技藝的環保啟示
在當今注重生態保護的時代背景下,扎染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扎染原料主要采用棉麻,染料多為板藍根等植物類材料,與化學染色相比,能夠顯著減少工業污染。成都市中和街道仁和社區組織居民開展扎染體驗活動,居民們在掌握草木染技藝的同時,深入了解了“零廢棄”理念。該社區還將居民丟棄的衣物收集起來,改造成扎染原料,通過“舊物新生”模式,每年有效減少了紡織品浪費。這種“以手傳心”的方式,讓居民從環境保護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社區生態治理的積極踐行者。
扎染對循環經濟的推動作用同樣顯著。四川幸福社區與高校開展合作,打造了“扎染+文創”產業鏈。居民們利用自己種植的本地植物染料,制作圍巾、挎包等手工藝品,并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形成了從原料種植、生產加工到營銷服務的完整閉環。據了解,這一模式不僅增加了社區居民的人均年收入,還帶動了周邊生態農業的發展,為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社會融合催化劑:扎染促進社區共同體建設
扎染天然具備社交屬性,成為社區居民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在長沙東宜社區舉辦的婦女節活動中,居民們通過捆扎絲巾、交流扎染技藝,打破了鄰里之間“不相往來”的隔閡?;顒咏Y束后,社區成立的“扎染工坊”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形成了“老帶新、強幫弱”的互助網絡。這種以文化訴求為紐帶構建的社區內部社群關系,有效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扎染活動的社區居民在社區事務參與度上,明顯高于未參與的居民。
扎染還為特殊群體融入社會搭建了平臺。昆明市官渡區關上街道關翔社區針對殘障人士開設扎染技能培訓課程,通過教授簡單易學的捆扎技法,幫助他們實現就業。一位學員感慨道:“在這里,我們不僅學會了手藝,更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覺。”這種“文化助殘”模式,既傳承了非遺技藝,又促進了社會公平,成為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
四、基層治理創新:扎染技藝的制度性嵌入
若要使扎染技藝持續助力社區治理,構建“政府引導、社區主導、居民參與”的制度框架至關重要。成都市雙流區怡心街道草坪社區將扎染納入“社區規劃師”項目,邀請非遺傳承人參與社區空間設計,把扎染元素巧妙融入公共設施、文化墻等載體,打造出“一巷一景”的特色空間。同時,該社區建立“時間銀行”機制,居民通過教授扎染技藝積累服務時長,并可兌換社區資源,極大地激發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
扎染技藝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充分表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展并非對立,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通過深入挖掘扎染的生態、文化、社會價值,這項傳統手工藝正逐漸轉變為社區治理的“柔性工具”。未來,應進一步加強跨學科研究,積極探索扎染與數字技術、綠色經濟、公共藝術的深度融合路徑,使其在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社會融合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這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也是對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有益探索,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兼具文化厚度與實踐價值的新路徑。
(作者:余鵬,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課題: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教師科研基金重點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廣西壯族藍靛染布技藝傳承發展路徑研究(GXKS2024ZD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