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在這股科技浪潮中,廣大黨員干部應該在享受福利時保持警惕,在應對挑戰中主動求變,實現人與人工智能的和諧共生。
準確識變,熱情擁抱新福祉。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從“數字中國”到“智慧社會”,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這位不知疲倦的“智能管家”,正在重構服務的本質,悄然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醫療領域,它憑借強大的圖像識別、數據分析能力,能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在交通領域,它能通過實時分析路況數據,為出行者規劃最優路線;在教育領域,它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量身定制學習方案。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美好,以沒有心跳的算法孕育著數字時代的溫柔。廣大黨員干部要學會接納并擁抱人工智能,一方面是心態上的接納,要主動學習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發展歷程和應用領域,培養數字化思維并正視自身價值;另一方面是行動上的擁抱,要善于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應變,理性迎接新挑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隨著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一些重復性、規律性的工作崗位面臨被替代的風險,就業結構的深刻調整影響了社會穩定;數據隱私泄露、算法偏見、AI欺詐等問題也隨之出現,對社會公平和個人權益構成威脅;甚至在未來,人工智能會引發倫理道德危機和人類主權挑戰。這些安全問題會引發群體焦慮,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重大科技變革都會帶來陣痛,但也會創造新的機遇。要通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勞動者提升數字素養和專業能力,實現就業轉型;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數據監管,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要建立倫理審查機制,規范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確保技術發展符合人類價值觀。
主動求變,有序把穩新航向。生產工具是人體勞動機能的外化產物,它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還反映了社會關系的變化。人工智能在通過算法和模型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使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學習、思考、決策和執行任務,具備生產工具的屬性。因此,人是“使用者”,而人工智能是“工具”,應當始終保持人類的主體性和價值觀,讓人工智能真正服務于人類的幸福與發展。要突出應用導向,以人工智能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賦能新質生產力,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要拓寬應用領域,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農業、金融、能源等多元化應用場景,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要覆蓋應用群體,在研發和應用人工智能時,提升青壯年的工作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作者:張冬陽,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