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社會篇 > 正文

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打造開放層次更高、輻射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建設先進產業集群,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推動產業協同聯動發展,既是自貿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點,更是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產業協同聯動是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既涵蓋自貿試驗區內不同產業之間、產業內上下游之間的融合與協作,也涉及不同自貿試驗區之間產業的協同布局,其本質是打破產業發展的空間阻隔和制度藩籬,形成優勢互補、效能倍增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自貿試驗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產業協同。自貿試驗區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承載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核心使命。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長江經濟帶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自貿試驗區均立足其地理區位提出重點對接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而要助推這些戰略實施,產業是最重要的載體支撐。各自貿試驗區在打造好自身優勢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必須通過更大范圍、跨自貿試驗區的產業協同聯動,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跨區域優化配置,真正形成錯位發展、梯度互補的產業格局,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更有力的產業支撐。

自貿試驗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產業協同。自貿試驗區要成為輻射帶動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增長新引擎,必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先進產業集群,構建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自貿試驗區通過推進產業協同聯動,能夠促進跨界技術融合實現協同創新,增強循環經濟耦合實現綠色生態,打破行業壁壘實現系統高效,糾正資源錯配實現規模效應。因此,促進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

自貿試驗區成為雙循環重要樞紐需要產業協同。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自貿試驗區的發展定位之一是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自貿試驗區所具有的要素集聚、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和營商環境等優勢,使其必然成為聯通國內國際產業鏈、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載體,而在這個過程中,產業協同聯動是重要的驅動因素。通過推動各自貿試驗區的產業協同,能夠高效配置技術、資本、人才等各類生產要素,將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高端節點。通過全面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合作,能夠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將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梁樞紐。

自貿試驗區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需要產業協同。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是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與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的“邊境”開放特征不同,制度型開放更多表現為“邊境后”開放,需要國內制度框架、政策體系與國際規則的銜接和適配。這其中,與產業發展相關的投資體制、監管體制、競爭政策、補貼政策、環境政策等,是對接國際規則推動制度型開放的重點領域。促進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發展,可以有效推動行業標準互認、監管協同創新、競爭政策統一、環境規則構建等,進而助力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旨在構建現代產業生態系統

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旨在通過跨產業融合、跨區域聯動、跨主體協作和跨部門協同,構建開放、高效、韌性、可持續的現代產業生態系統,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球價值鏈地位提升。

構建跨產業融合的發展新范式。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的首要目標是打破傳統產業邊界,推動跨產業融合。經濟發展本質上是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過程,產業融合能夠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克服單一產業在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張過程中遇到的邊際效應遞減問題,推動產業結構向更高級形態演進。一方面,跨產業的技術交叉融合能夠產生知識溢出的乘數效應,形成新的技術組合和創新路徑,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另一方面,跨產業融合能夠打破傳統的市場劃分,創造新的需求空間和價值實現方式,推動價值鏈延伸,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打造跨區域聯動的生產價值鏈。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的另一重要目標是突破空間限制,構建高效的跨區域分工體系??鐓^域聯動能夠克服各自貿試驗區在要素稟賦和市場容量上的局限性,形成資源互補、產能協同的發展格局。一是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會促進其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二是產業鏈分工協作能夠強化比較優勢,通過上下游各環節的專業化深耕與互補聯動,推動技術迭代與效率提升。三是跨區域市場聯通可以通過規模效應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并優化“生產——流通——消費”的空間布局,形成更具韌性的生產銷售網絡。

培育跨主體協作的創新共同體。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的深層目標是突破單一主體創新邊界,構建產學研用多主體深度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深度協作能夠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無縫對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政府與經營主體的深度協作能夠促進政策工具與市場化機制在推動創新中的良性互動,降低創新風險與制度成本。本土與國際創新資源的雙向互動能夠提升開放創新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

重塑跨部門協同的治理新體系。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的制度保障在于突破行政壁壘,構建跨部門高效協同的新型治理架構。良好的產業治理是通過制度創新與系統優化,改變各部門在產業政策執行中的碎片化施力,通過流程再造與機制創新形成合力,推動產業升級。一方面,跨部門的政策協調可以實現科技、財稅、金融、貿易等各類政策在產業發展中的系統集成,提升政策工具的精準度,打通產業鏈堵點;另一方面,跨部門的監管協同可以破除市場準入、標準認證、數據流動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礙,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公平、更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

以制度創新推動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發展

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的根本路徑。促進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必須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通過系統性、集成性的制度創新提供持續動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的良性生態。

推動要素配置機制創新,健全自貿試驗區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探索建立跨區域土地指標交易機制,推行“標準地+承諾制”“彈性年期+績效對賭”等供地模式,通過考核動態調整土地使用權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人才流動保障機制,為產業發展急需人才提供無戶籍差異的服務,推動職稱評審結果跨地區互通互認。創新資本要素配置方式,推動區域金融基礎設施互聯,完善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政策,推廣“資本流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暢通境外資金參與產業發展路徑。創新數據要素流通機制,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跨區域數據共享平臺,探索數據確權、定價和交易規則,推動政務數據、產業數據與科研數據的融合應用。

推動全產業鏈集成創新,提升自貿試驗區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一是聚焦重點產業開展集成創新,圍繞各自貿試驗區傳統優勢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深入剖析產業發展全鏈條和企業發展全周期中存在的斷點、堵點、痛點,統籌制定一攬子解決方案,推動優勢、特色產業擴容提質。二是聚焦新興產業開展前瞻性制度創新,瞄準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新興領域,系統梳理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等關鍵環節的制度需求,構建全周期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新興產業加速成勢。三是聚焦新業態、新模式開展融合創新,圍繞跨境電商、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興領域,探索“產業鏈+新業態”集成改革,推動產業生態重構與價值鏈升級。

推動技術研發體制創新,打造自貿試驗區高能級科技創新生態。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完善企業研發投入補貼、稅收抵免等政策,降低創新試錯成本。深化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創新,圍繞關鍵技術和“卡脖子”難題,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搭建聯合攻堅、專利共享平臺。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探索“先賦權后轉化”模式,推廣“知識產權證券化+科創票據”等組合融資工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優化科技要素跨境流動,試點科研設備、實驗樣本、研發數據等跨境便利化通關,支持離岸研發中心、海外創新孵化器建設。

推動區域合作模式創新,構建跨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政策體系。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圍繞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國家戰略急需的先導性產業建立國家級聯席會議機制,根據產業發展階段探索“輪值主導”模式,動態調整牽頭單位和牽頭自貿試驗區,提升決策靈活性和施力精準性。完善跨自貿試驗區產業聯盟協調機制,探索設立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基金,用于共性技術研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跨區域合作成效納入自貿試驗區考核,構建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跨自貿試驗區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動各自貿試驗區在產業標準、資質認證、檢驗檢測結果等領域的互聯互認,降低企業跨區域經營成本。

推動產業開放合作創新,拓展自貿試驗區產業協同國際空間。推動自貿試驗區產業開放合作,需要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是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先行先試《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重點協定條款,推動數字貿易、知識產權、國有企業、政府采購、環境保護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二是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改革。三是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電信、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張堯]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