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社會篇 > 正文

提升高校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質效

作者:馬小潔(蘭州大學黨委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推動者,必須準確把握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內涵目標,著力構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三足鼎立協同發展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力量。

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縱觀世界發展史,一個國家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生產力迭代升級機遇,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方能構筑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沒有先進發達的生產力,就不可能有建成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通過數字技術融合應用與生產方式系統性革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構建起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體系,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與傳統增長模式瓶頸提供技術支撐。這不僅催生新的經濟增長極,還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通過構建開放型科技創新網絡、彌合“數字鴻溝”,能夠促進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使得生產效率與效益顯著躍升,形成多維度的“溢出效應”,加速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壯大。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是新質生產力孕育、發展、壯大的重要載體??萍紕撔履軌虼呱庐a業、新模式、新動能,驅動生產力向新能級躍遷??萍紕撔乱嬲D化為驅動發展的現實生產力,必須依托產業體系提供市場需求、應用場景、實踐驗證和創新保障??萍紕撔潞彤a業創新融合發展,不僅可以突破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堵點暗礁”,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也有利于完善“雙螺旋”融合機制重塑創新生態,實現在動態適配中塑造技術迭代優勢,持續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加強協同聯動,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向產業發展現實需求聚集,推動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高校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關鍵一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結合點,既是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也是產業創新的有力推動者。高校不僅在探索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挺膺擔當,也在推動高質量科研成果落地轉化、解決產業發展實際問題,打通科技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賦能助力。高校發揮學科科研優勢,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支撐產業創新;通過培養大量創新人才,不斷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在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中,建立一批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和技術專業中心,形成定制化人才培養、校企互聘雙導師制、校企聯合攻關等創新機制,有效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發揮著關鍵樞紐作用。

二、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三足鼎立協同發展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戰略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高校應堅持育人為本,與時俱進推動教育范式革新、科研組織重構,構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三足鼎立協同發展體系,源源不斷輸出創新人才、精準供給核心技術、高效轉化科技成果,深度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以優質人才培養充盈持續創新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高校承擔著基礎學科教育和前沿知識探索的雙重任務,目前的人才培養已然超越傳統專業能力塑造,致力于培養既具備深厚專業基礎、廣泛跨界視野,又擁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一是教育理念正在從知識傳授的“供給導向”向創新賦能的“需求牽引”轉變??茖W前沿與實踐創新全方位融入教學全過程,“學生主體、問題導向、能力本位”的新型教育范式逐步形成。“科研—教育—產業”的閉環生態,使學生在真實課題攻關中實現知識積累與創新能力的雙重提升。二是學科架構正在從“單一分割”的學科壁壘向“跨界融合”的學科交叉轉變??茖W創新突破和復雜問題解決,已經由單一學科縱深轉向知識交織重構、多學科協同演進,重大原始創新也愈發發軔于學科深度交叉的融合領域。高校應主動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和創新發展規律,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差異化培養模式,打破傳統學科的“知識孤島”,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育人。三是育人機制正在從“封閉校園”的單點突破向“開放網絡”的生態培育轉變。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正在經歷系統性重構,逐步從“機械式”的要素疊加轉向“有機式”的生態營造。配備學術導師、產業導師和創業導師,建立配套的跨學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機制,將有效培養學生兼具基礎研究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系統能力。

以前沿科技創新構筑知識生產傳播的核心引擎??萍紕撔率羌夹g轉移與成果轉化的動力源泉,更是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的關鍵所在。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正在從線性發展的“實驗室模式”演進為網絡化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一是堅持“四個面向”戰略導向夯實基礎研究根基。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提升國家級科研基地、戰略科學家團隊和重大科技任務創新合力,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領域,實現基礎研究“從0到1”的突破與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攻關的雙輪驅動。二是著力形成“知識創造—技術轉移—產業轉化”的創新價值鏈。將基礎研究的“認知突破”、技術開發的“應用躍遷”與產業轉化的“價值實現”納入統一的價值網絡,形成“知識驅動技術、技術賦能產業、產業反哺知識”的良性循環。強化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動態銜接,推動傳統單一學科的科學研究向聚焦應用情景的范式轉型。三是踐行“大科學”協同理念打造“創新共同體”。堅持問題導向,將國家急需與學術創新探索相結合,構建“有組織科研”體系,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整合多學科力量開展協同創新。通過優化資金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配置,搭建科教、產教、校企對接的綜合性平臺,實現知識、技術、數據等要素的有序集聚與良性循環;通過新型舉國體制整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領軍企業、高??蒲性核葢鹇钥萍剂α?,形成“大科學”攻堅合力。

以成果轉化豐富創新價值的實現路徑。高校推動科技創新,既要“頂天”,也要“立地”。“頂天”是指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創造世界一流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是指緊密結合特色,將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這些成果在國家的支柱產業、主導行業發揮重大作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一是推進系統集成的科研范式轉型。突破傳統“學科導向”的知識生產模式,建立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瓶頸突破為核心的“國家戰略—問題導向—系統集成”的科研組織模式,通過跨學科研究平臺整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工程化資源,推動科研活動從自由探索向“需求響應”轉型,使原始創新直接服務于“卡脖子”技術攻關。動態調整研究方向與資源配置,實現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無縫銜接。二是完善創新轉化的支撐機制。通過構建成果轉化支撐機制,形成從知識創造到產業落地的完整閉環,實現創新要素的循環增值。建立前端概念驗證體系,以專業化評估和早期培育加速技術可行性驗證;搭建中試熟化平臺,鏈接實驗室成果與規?;a之間的關鍵環節;創新權益分配制度,以長期收益共享激發科研主體轉化動力;發揮金融工具協同作用,以知識產權資本化打通市場化通道。三是發揮“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作用。由政府統籌引導、需求端牽引、高校供給核心技術、企業主導工程化開發、用戶反饋升級,形成螺旋式創新循環。通過建設環高校創新區、產業創新聯合體等載體,集聚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究院等平臺資源,推動科技成果、人才、資本等要素高密度聚集、高效率流動、高質量配置。同時,優化價值評價導向,將技術轉移貢獻、產業服務成效納入科研評價體系、人才評價維度,推動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三、發揮高校特色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新征程上,面對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共同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使命新要求,高校應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特色優勢,不斷創新與企業共同凝練科技問題、協同培養創新人才、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合力促進成果轉化、共塑良好創新文化的新模式新路徑,更好地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育融合發展主體。拔尖創新人才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效”。高校應著眼于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的需要,不斷提升思政育人效能,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科技創新倫理、產業報國情懷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勇擔時代使命、成長為兼具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人才。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打破學段界限、學科壁壘、校企邊界,以重點產業領域人才能力圖譜為目標,著眼于多學段貫通式培養,系統性重構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科研訓練體系和實習實踐體系,推動“學術導師+產業教授”的雙導師隊伍建設,打造沉浸式、體驗式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在真實產業場景中完成創新能力的全周期培養,切實提高育人體系與科技發展、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不斷優化人才引育體系,創新校企聯合聘用、定期輪崗等引才用才新機制,引進一批具有產業研發經驗或創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量身定制青年人才科研能力提升計劃,為人才跨學科、跨領域組建創新團隊創造條件,支持青年人才以駐點形式深度參與企業生產全流程,使青年教師群體逐步成長為兼具學術洞察力和產業洞察力的戰略科學家。

構建需求牽引的學科生態,建強融合發展載體。學科是高校開展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高校應持續優化學科布局結構,主動適應國家戰略、產業需求和科技發展需要,完善學科結構與產業集群動態聯動機制,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面向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技術需求,統籌設計重點發展的戰略性學科和學科方向,打造與國家戰略需求、產業變革同頻共振的學科格局。以更大力度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基于技術原理與產業需求的雙重邏輯,打破固有的學科壁壘、校際邊界,探索頭部企業全程參與學科建設,有組織地促進項目或問題牽引的交叉學科建設,推動不同學科之間充分交叉、深度融合和共同成長。加快優化學科創新生態,按照基礎學科重點考察理論貢獻度與學科支撐力、應用學科注重技術轉化效能與社會服務價值、交叉學科強調協同創新度與國家戰略貢獻度的原則,不斷深化細化學科分類評價體系,探索設置學科發展特區,賦予試點學科在人才引育、平臺建設、資源投入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激勵引導學科成為技術創新的“反應堆”與產業升級的“加速器”。

強化高質量科創供給,夯實融合發展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高校應進一步強化有組織科研,全面分析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需求,聚焦信息、裝備、能源等領域,組建創新團隊開展重大問題攻關,前瞻性地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研裝置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支撐中心,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加快構筑協同創新聯合體,以推進高等研究院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拓展與政府、科研院所、高校、行業頭部企業的深度合作,統籌推進立足多方優勢共建聯合實驗室、圍繞企業重大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依托項目進行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等,形成校企共榮共生、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主動加強高水平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聚焦氣候問題、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問題以及農業、環境治理等領域技術需求,鼓勵引導教師加強與各國科學家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重大科學計劃與科學工程,持續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發出中國聲音。

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暢通融合發展途徑??萍汲晒D化應用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關鍵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校應進一步完善全鏈條協同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技術需求為牽引、成果積累為基礎,編制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名錄,主動聯合技術研發、知識產權、市場驗證、資本投入、政策支撐等不同環節主要單位,設立科創引導基金,搭建多元化技術轉移平臺,優化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速推動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領性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加強科技成果供需對接,以大學科技園建設為抓手,高標準建設集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知識產權保護與交易服務為一體的科技成果孵化轉化、轉移轉化平臺,全面挖掘校內可轉化、可產業化的科技成果,搭建成果供需對接、“揭榜掛帥”平臺,促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多措并舉調動教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按照“基礎研究看前沿性、應用研究看突破性、成果轉化看帶動性”的原則,不斷完善科研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積極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機制試點等探索,進一步釋放科技成果轉化活力。

發揮高質量黨建引領作用,營造融合發展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成的科技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高校應進一步強化高質量黨建引領作用,強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推動教師黨支部建在學科上、建在重大科創平臺上、建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上、建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上,形成“黨建+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新格局。以系統思維推進數智賦能,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和創新力度,前瞻性布局建設“AI+”學科結構、課程體系、評價體系、教學科研新場景和產學研合作新形態,不斷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需求匹配的智能化和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全方位培育良好創新文化,深層次挖掘校內外有組織科研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典型案例和先進事跡,聯合企業組建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宣講團,深入高校、企業、社區廣泛宣傳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科學內涵和榜樣先進事跡,以良好文化氛圍引領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無縫對接、“雙向奔赴”,源源不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

[責任編輯:張堯]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