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保障鐵路運輸安全暢通,新余市渝水區聚焦洋坊支線與滬昆線并行路段的安全管理,通過“物防升級、環境整治、巡邏優化、宣傳教育”四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全面提升鐵路沿線治安水平,為沿線群眾打造安全、有序、整潔的出行環境。
強化物防建設,構筑“立體式”安全屏障。渝水區護路辦聯合鐵路部門,科學規劃洋坊支線重點地段的防護網建設工程。通過專題會議明確“屬地責任+協同處置”機制,針對村民生產生活需求,采取差異化防護策略:洋坊B線以半封閉防護網為主,預留3處便民通行口,兼顧安全與民生;洋坊A線實施全封閉防護網,徹底隔絕隱患。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定人、定責、定時”要求,組織護路志愿者全程參與監督,累計完成6.6公里防護網鋪設,覆蓋沿線3個管理處(社區),安全事故發生率顯著降低,為鐵路安全筑起“硬核防線”。
深化環境整治,打造“高顏值”鐵路廊道。以“拆違治亂、清臟增綠”為目標,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清理鐵路沿線500米范圍內垃圾死角、非法菜地及雜物60余噸,清除枯樹雜草面積超2萬平方米。通過張貼公告、入戶動員等方式強化宣傳引導,并聯合城管、環保、交通等部門成立專項工作組,建立“巡查+智能監控”長效監管機制。整治后,沿線新增綠化帶2.5公里,設置景觀圍擋8處,昔日的“臟亂差”蛻變為“凈美暢”,既保障了鐵路安全,又提升了區域形象。
優化巡邏機制,織密“全天候”防護網絡。組建“護路志愿者+義務巡防隊”動態巡邏隊伍,聚焦事故易發段、治安薄弱區,結合農時規律和群眾出行特點,靈活調整巡查頻次,重點加強夜間及春運、汛期等特殊時段的管控力度。在便民通行口增設3個值守點,通過勸導教育提升群眾安全意識。依托“問題清單庫”和信息化平臺,實現隱患實時上報、快速處置;同步建立獎懲機制,對主動發現并消除隱患的個人給予表彰,對破壞鐵路設施的行為依法從嚴處罰。今年以來,處置隱患事件16起,筑牢沿線治安環境,形成“群防群治、共護安全”的良好局面。
創新宣傳模式,匯聚“全民式”護路合力。通過多元宣傳方式,播放動畫短片《鐵路安全小課堂》,在社區、學校滾動播放;聯合鐵路公安開展“鐵路安全進校園”活動,覆蓋2所中小學,發放宣傳手冊1200份。法治文化融合方面,舉辦“國家安全與鐵路安全法治日”,沿線社區、護路組織邀請路地公安民警向群眾宣傳平安建設、愛路護路、國家安全等知識,通過情景劇、有獎問答等形式普及安全知識,吸引300余人參與。在沿線村莊設立“護路文化墻”,以漫畫形式展示典型案例,增強警示效果。建立長效教育機制,開展“護路示范家庭”評選活動,對積極參與安全宣傳的居民納入村規民約管理,并通過媒體廣泛報道,營造“人人參與、共筑平安”的社會氛圍。(新余市渝水區護路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