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地方要聞 > 學思踐悟 > 正文

機器人產業:逐“風口”更須筑“關口”

縱觀人類發展歷程,每一次科技革新都在為世界帶來新的風口,抓住風口意味著抓住未來。從蛇年春晚上“扭秧歌”機器人的火爆出圈,到亞冬會火炬傳遞現場“夸父”機器人的驚艷亮相;從2025上海時裝周“超模”機器人的超燃走秀,到中關村論壇年會“花式”機器人的集群上崗……機器人正以空前的“潑天流量”影響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加速進入智能時代的“新引擎”。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智能機器人企業數量已突破45萬家,注冊資本超6.44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逾200%,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風口時代已到來,正成為重塑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和資本熱捧的“時代寵兒”,機器人已成為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高端裝備和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在追逐“風口”的路上,應清醒認識到,機器人產業仍面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應用場景落地難、產業鏈協同不足等“關口”。唯有突破這些產業發展瓶頸,筑牢產業發展基石,才能真正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

加速校地企“三向奔赴”,發力攻堅“卡脖子”難題。機器人產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核心技術的競爭。目前,我國在機器人算法、運動控制等領域已取得一定突破,但高端環節“卡脖子”問題尚未根除,精密減速器、高精度傳感器等關鍵部件上仍受制于人,要突破“卡脖子”難題,校地企應“三向奔赴”,產學研需融合發展。高校要強化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重點布局機器人運動控制、精密傳動等基礎理論研究,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設立交叉學科培養計劃,培育“機械+電子+AI”復合型人才,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高校專利技術向企業轉移。地方政府應成立智能機器人工作專班,出臺扶持政策,建設智能機器人研發及服務平臺,在要素保障、成果轉化、場景開發等方面全面支持企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機器人產業“卡脖子”問題。企業需設立專項研發基金,摒棄“短平快”思維,聚焦產業化應用與持續創新,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材料、工藝、技術等瓶頸,逐步實現進口替代,推進機器人產業鏈自主可控。

加速多元場景落地,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技術再先進,若無法規?;瘧?,終究難以形成產業良性發展。當前,機器人行業仍受限于成本高、智能化不足等問題,真正全面走進工廠、醫院、家庭等實際場景還需時日。破解應用“最后一公里”這一難題,首先應在場景適配上下功夫。不同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差異巨大,企業應深入行業痛點,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加速機器人多元場景應用落地。其次應在成本優化上下功夫。要通過規?;a、國產化替代降低硬件成本,同時利用云計算、邊緣計算提升軟件效率,大幅降低客戶使用門檻。最后應在政策支持上下功夫。擴大政府采購試點,通過示范項目、補貼等方式,優先在制造業以及養老、應急救援等民生領域推廣機器人應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同時加大對這些典型案例的宣傳推廣和普及應用。

加速產業生態培育,推動“政產學研用”一體發展。產業鏈協同不足,生態建設至關重要。機器人產業涉及硬件、軟件、算法、供應鏈等多個環節,“單兵作戰”難以形成競爭力,必須構建健康產業生態,實現“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產業鏈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攻關,制定統一技術路線圖,共建共享測試驗證平臺和標準體系,真正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創新鏈條。高校層面在教科研上要敢于“領先一步”,依托機器人行業龍頭企業,打造以“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為產業生態價值鏈的產學研合作基地,構建集教育、研究與產業孵化為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企業層面要通過強化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加快人才培養等,推動機器人產業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提升”,大力推動產業集群成勢,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高地。

歷史如潮,大道如砥。機器人這場產業變革的終極目標,或許不在于追逐多少個“風口”,而在于筑牢多少個“關口”。

(作者:鐘森 中國兵器報社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鐘超]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