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理論前沿 > 理響中國 > 正文

【理響中國】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理響中國

作者: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湘潭大學基地研究員,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天雄;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余文茜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協同關系。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益體現為科技競爭、人才競爭和教育競爭。在此背景下,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持久動能。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筑牢現代化建設的根基

教育體系的現代化轉型是驅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程?,F階段,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但面對現代化建設的更高要求,仍需通過系統性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供給能力與國家發展需求的動態適配。

一方面,促進基礎教育質量的空間均衡配置具有緊迫性。隨著社會主要矛盾在教育領域的顯性化表現,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區域資源配置失衡之間的矛盾亟待破解。這種結構性矛盾要求建立教育資源配置的動態調節機制,構建起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相匹配的教育供給體系,從而實現基礎教育從規模保障向質量提升的范式轉換,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另一方面,教育評價機制改革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作為教育改革的“指揮棒”,評價機制需要從單一維度向多元維度轉變。通過構建包含學術素養、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等核心要素的發展性評價框架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系統觀測學生成長軌跡,引導教育實踐突破應試導向的路徑依賴。例如,江蘇、廣東、山東等地試點“綜合素質評價”,將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經歷等納入升學考核,作為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當評價維度從靜態結果轉向動態過程,教育活動的價值取向便自然趨向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轉型不僅需要建立科學的指標系統,更需配套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和教學管理機制創新。

推動教育與科技融合發展,打造創新驅動的新引擎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的當下,教育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不僅是釋放新質生產力潛能的關鍵路徑,也是提升基礎教育質量與效能的重要引擎,更是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實現從“傳統課堂”到“數字賦能”轉向。截至2023年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億,瀏覽量超過367億次、訪客量達25億人次,數字技術的疊加、倍增、溢出效應充分顯現,教育數字化轉型從基礎設施搭建邁向深度賦能的新階段。數字技術作為新型生產工具,正在重塑教育生產關系,推動教學空間從物理場所向虛實融合轉型;知識傳播方式從單向灌輸轉向交互生成;教育治理模式從經驗決策升級為數據驅動。進一步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向縱深發展,一是要建設“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沉浸式三維學習空間,實現教學空間、教學方式和學習效率的提升;二是要構建教育大數據治理體系,通過學情數據的精準采集與分析實現教學策略的動態優化,確保技術應用始終服務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

另一方面,以學科交叉融合催生原創性突破,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機制。重大科技突破往往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必須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打造跨學科研究平臺,通過破除傳統學科壁壘,重構知識生產關系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同時,要改革科研組織模式,進一步推廣“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形成創新共同體,鼓勵跨單位、跨領域協同攻關,既充分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又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保障。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潛力,釋放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動能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作為高附加值勞動力的承載者,其創新能力的釋放直接關系著現代化建設成果產出率的提升。必須立足教育這一基礎性、先導性工程,系統推進人才培養、流動配置、效能釋放,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人才發展體系,充分釋放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動能。

其一,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教育作為人才供給的主渠道,本質是通過知識傳承與能力培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秉持多層次教育協同育人的理念,著力形成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多元一體的新格局。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國推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躍升,為科技創新儲備堅實的高素質人才基礎;在職業教育層面,以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為代表的多家院校通過與華為、比亞迪等企業締結共育人才的命運共同體,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模式,為精準破解產業轉型中技能人才短缺的難題提供了借鑒之道;在終身教育維度,國家開放大學與“學習強國”等在線學習平臺共同構成全民學習網絡,使人才成長突破時空限制,讓千千萬萬基層農業工作者通過在線學習掌握智慧農業技術,產業工人利用碎片時間進修專業技能成為可能。這種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其二,暢通人才流動與配置渠道,實現人盡其才的合理生態。構建人才高效流動的體制機制,是釋放人才創新活力的關鍵環節。目前,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正在重塑人才資源配置的立體化網絡。在數字經濟時代,人才跨地域、跨行業流動成為常態化。我國通過教育認證互通打破人才流動“玻璃門”:京津冀三地實行職業資格證書互認;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立互認互通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讓人才隨產業布局自由流動,為構建人才要素自由流動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關鍵支撐。

其三,充分發揮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實現才盡其用。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才的核心作用需通過教育生態的系統性優化得到充分釋放。數據顯示,我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金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金額由2019年的1085.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054.4億元。高校院所實施的轉化項目數量也較快增長,以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項數由2019年的43.3萬項增長到2023年的64.0萬項。下一階段,要進一步深化科研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最大程度激發人才潛能。

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2025年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關鍵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謀劃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強國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我們要以教育高質量發展夯基壘臺,筑牢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的底座,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本文系202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一般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發展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1 FDJB005) 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曲統昱]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