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來,依偎在窗邊,迎著湖面清風,眺目遠望,波光粼粼。
水天相接的清江湖美景剎那間將我的思緒引入到十多年前。因工作之緣,市政府委派我作為特派員赴洪江市負責協調托口電站建設和移民搬遷工作,自此我與托口古鎮結下一段難以忘懷的情緣。
托口古鎮地處何方,外界鮮有人知,但提起唐朝詩人王昌齡,卻無人不曉。王昌齡曾任龍標縣尉,那千古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便是他于龍標縣芙蓉樓留下的傳世佳作。而龍標縣,正是如今的洪江市,其縣治與洪江市的市治皆設于現今的黔城鎮。托口古鎮,則靜靜坐落于黔城鎮沅江上游35公里的江畔,宛如一顆遺世獨立的寶石。
托口古鎮是沅江的兩條一級支流交匯之地,這里也是沅江上游的起始點。一條是渠水,流經湖南省懷化市南部的三個縣;一條是清水江,流經貴州省中南部六個縣。以水路交通為主的古代,作為湘西邊陲的托口古鎮與黔城古城和洪江古商城一起,構成沅江上游湘黔兩省邊界商賈云集、物資交流的一串璀璨明珠。
托口電站的壩址位于托口古鎮下游5公里的沅江干流河床上。據五菱公司托口電站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趙總介紹,托口這個地方處于云貴高原山麓和雪峰山脈交界處。這里崇山峻嶺、千溝萬壑,河流湍急,水勢落差大,發電出力高。同時托口鎮范圍是由高山圍住的一個盆地,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8公里,但處在盆地下游河床兩岸的平均寬度不足500米,宛如一口大鍋的鍋底。因此,在這里建電站大壩,其水量水勢和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2010年春,我到洪江工作的第二天。依稀記得,我住在托口電站的建設營地。清晨,是在樁機與巖層的低吟中被喚醒。
早飯后,我在當地移民工作干部的陪同下,徒步走進神秘的托口古鎮。沿途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野里,那一望無際金燦燦的油菜花在陽光下燦爛奪目;梯田上,滿目的橘花、梨花、桃花迎風開放、香氣四溢;遠山間,滿山遍野的山花爛漫、繁星點點;天空中,成群結隊的蜜蜂在花海之中輕盈穿梭,翩翩起舞,發出的嗡嗡聲像是在善意提示路人“走路小心點,別影響我運蜜的交通”。
臨近古鎮,映入眼簾的是另一番景象。幾棵碩大的古樹高聳入云,依稀可見的白白斑斑掛滿樹梢。走近一看,原來是在這里棲息的白鷺群,雪羽翩翩,風姿綽約,進進出出,不時發出“咕嘎咕嘎”的聲音,聲音穿透云端,不斷回蕩在古城上空。樹下,鱗次櫛比的房屋群落,飛檐翹角,粉墻黛瓦,古樸典雅。陪同人員告訴我,這些房屋是古代湘西商號鋪店和豪宅的典型風格。托口古鎮是商賈云集之地,湘西和黔中南的木材、紅油、藥材等山貨匯集到此,通過簡單的加工或打包整理,沿沅江放排、裝船運送到常德、武漢等繁華都市銷售,返程的商船滿載當地居民需要的日用工業品在此地分銷售賣。這些建筑,既有商鋪糧莊、飯店旅社,也有戲樓妓院、私塾學堂,還有一些是有錢財主或達官貴人衣錦還鄉在這里世代定住的置產。
我們漫步在蜿蜒的古巷,一邊全神貫注地品味著古建筑的典雅藝術,一邊聆聽著陪同人員的講解,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古代繁華的市井,腦海里浮現出一幕幕古鎮的歷史畫卷:沿路店鋪招牌各式各樣,店鋪里陳列的商品琳瑯滿目,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戲班的鑼鼓聲在木梁間縈繞,藥行的艾草香漫過雕花窗欞,酒坊的木榨與年輪共振出醇厚的光陰。冥思遐想間,身體一晃,搖搖欲墜,險些被滑倒在地。我低頭一看,原來腳下踩到一塊灰色的青石板。這青石板被歲月磨礪得光溜溜的,好像在述說著千年所承受的路人壓力和為古鎮所做出的無私奉獻,提醒著路人對它的關注。再抬頭向前望去,密密麻麻的青石板鋪滿了整個古巷,好似與各家各戶入戶的長條階梯石板形成御林軍陣營,在列隊接受過往路人的檢閱。
古巷盡頭的一戶人家是我當天工作的目的地。主人姓余,是一位年近花甲、頭發斑白的大娘。我們走到了余大娘庭院前,大門是開著的。在陪同人員調著嗓子詢問間,余大娘應聲出門把我們迎進了門。哇!好大的一個庭院,被青磚碧瓦圍墻包裹著的院落。院落由四合院組成,四面臺階以青石板鋪陳,臺階之上是樓層的人行走廊。臺階中心處也是一個由青石板鋪陳的下沉式長方形平臺。平臺中間矗立著一個大水缸,有說是裝消防用水的,有說是象征聚寶盆。抬頭仰望是一個天井,四周的碧瓦由屋頂向著天井成菱形斜面傾斜,雨天將雨水流進天井,晴天便于太陽照射屋內。天井開外全是兩層木質房屋,窗欞上,雕刻著各式各樣的花草蟲魚圖案,栩栩如生,精美絕倫,展現著古代匠人鬼斧神工、巧奪天工的技藝。這種房屋結構和造型,冬暖夏涼,飽含湘西民宿文化底蘊,最適人居住和待人接客,彰顯主人的富有和品味,但是造價也是不菲的,是一種只有過去當地有錢人家才住得起的豪宅。
告別余大娘,已到晌午時分。我們漫步在古鎮另一條古巷,尋找能果腹的餐館。這條古巷,一改前面走過的那條古巷的岑寂,散發出農村集鎮現代繁榮熱鬧的氣息。走著走著,一陣陣木甑新米的飯香撲鼻而來。尋著香味的蹤跡,我們躊躇在一個三間門面,掛著“百年老字號飯館”牌匾的門前,看到了陳列在餐案上的碟盤里各式各樣的菜肴,蛋卷金黃如滿月,粉蒸肉裹著荷葉清香,還有其他成品半成品。望著這些菜品,我已垂涎欲滴。點過菜后,我看到了托口干魚在鐵鍋里與青紅椒共舞的技藝。最妙是春日椿芽炒蛋,碧色與金黃交織,嘗的是整個山谷的蘇醒。掌柜的廚藝堪稱托口一絕,其飯菜的香味能漫過三條古巷,勾著過路人的魂魄。
傍晚,夕陽西下,余暉染紅了江水,古鎮在晚霞的映照下顯得更加寧靜而祥和,偶爾聞到烏篷船內溢出的酒香,讓人似乎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依稀可見的幾戶房頂上的炊煙便成了天空的詩行,羊群歸欄的咩叫、木屋前黃狗的吠叫都是那么讓人心動。我披著晚霞回到營地,一個人立在大壩瞭望臺,觀看著熔金般的夕照潑灑在湍流之上,憧憬著這里“高峽出平湖”后的壯觀景象。
(張小成,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茹程有約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