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一個企業,堅持正大光明,堅定以德取得,堅守善良真誠,會走得更遠。
剛剛施行的民營經濟促進法指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也有這種現象:一些民營企業壽命較短,不可持續;有的民營企業一度干得很大,但稍縱即逝,如流星劃過,令人惋惜。有關部門統計“經營主體”數量持續增加,但這個數字如動態的流水,數量雖大,但健康長壽者少。如何增強現存民營企業的生命力,讓民營企業做得更大,走得更遠,意義不言而喻。
位于山東煙臺萊陽的魯花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1983年起步于只有幾個人的鄉鎮物資站,后來成為小小的植物油廠,歷經四十多年持續發展,呈現出更加生機勃勃的力量,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健康的花生油,為本地和更多地區農民創造農耕致富的機會,持久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標桿,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企業。魯花的生存之道、發展之路是怎樣的?內含什么樣的玄機和奧秘?最近以來,深入企業調研,查閱大量資料,研究其文化,追尋其歷史,思考良久,頗有心得。
魯花人創立了《球體核心論·人生定位之道》,叫響并一直恪守著他們的道德文化。提煉于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賦予現代企業管理特色的魯花道德文化,賦予這個企業異乎尋常的凝聚力和創造力,讓人感受到真正的“道”與“德”的神圣,感受到“講正氣、走正道”的力量。
正大光明,心存真誠, 是魯花立足社會的底色
魯花人認為,正大光明是最好的“道”,也是最好的“術”,是大道之源、百術之根。
多年來,他們確立了“產業報國,惠利民生”的企業宗旨,提出“先愛是魯花人的向心凝聚力,創新是魯花人的發展提升力”的行動綱領,凝練“明道多德,利人為公,先愛他人,以德取得”的核心價值觀,逐步形成了屬于魯花自己的企業精神、行為準則、戰略經營之道和“魯花八榮八恥”。他們有自己的員工誓詞“我是一名魯花人,我深深地愛著魯花”,有感恩詞“謝天謝地,不忘祖先,孝敬父母,敬偎圣賢”。這個“偎”,魯花人的理解是:尊敬圣賢,依托圣賢,恭敬地把圣賢作為效法的榜樣,就像時時依偎伴隨在圣賢身邊一樣。魯花人的“新二十四孝”具體而實在,包括記住父母的生日和年齡、經常給父母剪指甲洗頭洗腳等等。
魯花人大力倡導做人要講良心。什么是良心?他們認為:良心就是惻隱之心、善良之性、是非之識,“絕不讓消費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就是魯花人堅守的良心,是魯花人信守的道德。
魯花人看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忠”。他們認為,“忠”的本質就是報答,魯花人要始終以熱愛祖國、忠于國家、忠于民族、造福社會為己任。同時,真誠在心,堅守良心,就是對父母和長輩的“孝”,對中國農民的“仁”,對中國食用油行業的“義”,對中國家庭的“禮”,對競爭對手的“智”,對合作伙伴的“信”,要以此贏得農民的依賴、競爭對手的尊敬、合作伙伴的支持,贏得億萬家庭的喜愛。“要讓所有與魯花交往的人、交往的企業以及合作伙伴都因魯花而受益。”
魯花人信奉《道德經》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推崇《論語》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他們認為,企業要成功,必須守規矩、守底線;企業要發達,必須要有崇高的精神和良知。他們這樣理解人生:你不斷地付出愛心,貢獻價值,就能成為一種正能量,能夠感化和凝聚越來越多的人,他們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合作、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這些都在無形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的生命軌跡,一步一步引導你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魯花人也堅信《中庸》的“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他們這樣認知:心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心誠是做人的原則,只有天下極其心誠的人,才能發揮自己的本能。他們倡導光明正大地做人,遵紀守法地賺錢,恪守“不搞歪門邪道,不取不義之財,不染貪污腐敗。”他們認為,不義之財雖然來得快,但以后失去的要遠遠多于所得到的,會受到道德規律的懲罰。
《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魯花,中國傳統文化中美好的東西備受推崇,如勤儉、廉潔、做事盡力,如寡物欲、忌揮霍、不貪占,如知其雄、守其雌,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居下流者納百川、納百川者成滄海,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
先愛他人,以德取得, 是魯花發展制勝的智慧
魯花人信奉老子《道德經》中“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的道理,倡導“先愛”。他們提出:“愛己先愛人,做事先做人”“為他人就是為自己,為自己必須利他人”“有自己必須有他人,有他人才能有自己”。要抱著“先愛”的思想去關心人、幫助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魯花文化倡導愛國家、愛社會、愛農民、愛消費者,對內愛企業、愛員工、愛合作伙伴。四十多年來,魯花領導者一直強調,在決策發展中要首先考慮國家利益、農民利益、消費者利益和員工利益,在此前提下再考慮能為企業帶來多大的利益,決不能單純地、片面地追求企業賺多少錢。
魯花人強調“要合理地取得”“不取無德之得”。他們說,以德取得,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魯花人要通過踐行道義、遵守公德,通過堅守正道、規范經營,始終把農民和消費者當成上帝,多研發高品質、有益于健康的產品,讓消費者得到實惠,從而贏得市場。
在魯花,推行“先愛”理念并非完全暢通無阻。對此,魯花領導者堅定地說:“我們有些同志接受不了這種‘先愛’的觀念。在魯花公司你就必須得接受它,不接受就要成為一個落伍者。你若是違背了這個‘先愛’的觀念,總有一天會掉隊,是要被淘汰的。”多年來,魯花上上下下形成了共識:付出的越多,越是想著別人,其實就越能成就自己。魯花一直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僅新冠疫情期間就帶頭捐助2000萬元用于疫情防控與救治。在魯花深厚的道德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許多感人至深的員工故事。
魯花文化倡導多換思想少換人,“先愛他人”也體現在對員工的關心和愛護。他們堅持“以德服人、以誠待人”的人本理念,強調魯花是一個大平臺,也是一所大學校,要用學校的方式培養人,用軍隊的方式管理人,用家庭的方式溫暖人。領導者反復講,要明白人無全能、物無全用的道理,進了魯花門就是魯花人,就要善待他,縱然有毛病,也要千方百計地感化他、教育他,讓他做適合于自己的工作,成為合格的人才。領導者一針見血地告誡中層以上干部:“領導能力的大小體現在能否改變別人的思想和行為上。”
辯證思維,微妙玄通, 是魯花做大做強的秘笈
魯花人執著地重視和研究哲學。他們認為,辯證法是高深哲學,學好辯證法,用好方法論,講多樣性、對立統一、辯證思維,會終生受益。
魯花人研究辯證法,不僅掛在嘴上,更多付諸實踐,用心體味和深悟。他們倡導學習易經思維,用易理指導工作。他們認為:《易經》思維本質上是變化的思維、轉換的思維、從有形悟無形的思維,易經的奧妙就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他們堅信,魯花文化與這些易理是一脈相通的,學道、悟道、用道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終身的修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說到辯證法,世人皆知一分為二,而魯花集團三十年前就講四句話:“一分為二,二合為一,亦一亦二,一以貫之”,從而形成一個思想體系。魯花集團這四句話包含著深邃的道理,既各自獨立,又互為支撐,是系統思維的生動詮釋。
魯花領導者創立了《球體核心論·人生定位之道》,精心設計陰陽八卦圖,闡釋做人做事做團隊的方法,要求每個人都能學會用對立統一的法則來做好人生定位,既要做正三角的頂點,還要做倒三角的低點,只有運用系統思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融入團隊,形成球體,做成核心,有效整合各類資源。領導者在員工文化培訓時,有這么兩個專題講座:《正確的價值觀是人生成功的指南針》《辯證法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強調價值觀與辯證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魯花人創造性地提出:“不于與人競爭,敢于與無人競爭”。其基本內涵是:不必特意地、刻意地、挖空心思地去與別人競爭,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去做沒有人能夠競爭的事情。這無疑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競爭,是一種超越自我、超凡脫俗的競爭,是競爭精神與辯證思維的相得益彰。
守正創新,識變應變, 是魯花永葆活力的法寶
在魯花,創新與愛心并駕齊驅,共同構成企業文化的精髓,構成集團的定位和行動綱領。魯花這些年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為在堅持愛心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
魯花要求中層以上干部,要正確把握不變與變的規律。什么不能變?愛心不能變,利人不能變,真誠不能變。什么要變?思路要變,方法要變,要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夢寐以求地想創新,這個創新就是變。
魯花有一句口號:“做人謙虛謹慎,做事務實創新”。魯花人要想干、會干、實干、巧干,怎樣巧干?巧干就是創新。創新就是巧干。他們一直在創新:思想觀念的創新,人才團隊的創新,產品研發的創新,生產運營的創新,市場營銷的創新,服務理念的創新,財務管理的創新,文化建設的創新。通過創新,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花落魯花,5S純物理壓榨工藝獲得成功,全黑豆醬油和自然鮮香醬油技術領先,實現了產品的差異化,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降低了成本,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搞質量管理的人經常說一句話:創新與質量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魯花人以創新促質量,以質量保創新。一直以來,魯花恪守質量、追求質量,魯花領導者反復強調說:“我們在質量上絕對不能出現任何麻痹思想,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全軍覆沒,所以要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責任感,時刻關注產品質量。”廠區內,“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品質是產品的靈魂”最為醒目。
明道多德,行道有神, 是魯花如影隨形的護佑
一個人,一個企業,立于天地之間,存身大千世界,立得正,行得端,必定會有吉祥的前程。這不是迷信,而是因果。民間所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自有蘊含其中的道理。
魯花領導者引用《道德經》中“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和《尚書》中“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是懷”的話,告誡各級管理者:“道德是資本,而且是最重要的資本。”
魯花人認為: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道德文化,這是精神支柱。多年來,魯花堅信“順應自然,常德不離,只有尊道貴德的人和企業,才能生機無窮”。他們運用道德文化創業實踐,以德載道,以道厚德,堅定傳承道德文化。
魯花人形成了共識:得道德者得天下。人生最偉大的成就首先是培育自己的品德,這是建功立業的基礎。一個人沒有道德就是一無所有,有了道德就能蓄聚力量。在魯花,學習研究道德文化的熱潮一直在持續,《易經》《道德經》《中庸》《論語》《大學》《尚書》《了凡四訓》《三字經》《弟子規》都是道德文化學習的教材,每年在干部員工中進行輪流培訓學習,每天都有《易經》《道德經》等傳統典籍的晨讀,定期邀請專家學者舉辦講座。多年來,魯花一直設立企業文化辦公室,老子、孔子、莊子、孟子是魯花人心中的先賢。
什么是道?魯花人認為,道有天道、人道,天道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人道則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人性,包括儒家文化提出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具體來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貪污腐敗、奢侈浪費、損人利己、恃強凌弱及一切違背天理道德的行為都是敗德;勤業節儉、忠誠孝悌、利人為公、為人民服務等一切符合天理道德的行為都是積德。魯花人提出,要遵循天道、地道、人道等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引領魯花取得持續不斷的發展。
魯花人堅信,心誠是上天賦予人性的應有之義,只有心誠才能無妄,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必然條件。最高的心誠可以預見未來,是??梢灶A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避免,正如《道德經》所講的“微妙玄通”,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能順勢而為。
多年來,魯花倡導產業報國、利人為公,把“道”與“術”結合起來,以“道”指引“術”,從而產生神奇的力量,達到理想的境界。告誡員工、管理層: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只為自己而生存,也是為父母、兒女、他人、企業,為整個國家和社會大眾而生存。我們要滿懷激情,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敢于擔當責任的人,這樣才是真正的明道。明道就會多德,行道就會如有神助,人生理想就容易實現。
有著這樣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積淀,魯花人再提“六個大”你就會覺得順理成章、完全在情理之中了:追求一個大目標——提高人類生命質量;貫徹一個大綱領——傳承先愛創新文化;服務一個大上帝——保證消費者都滿意;發展一個大同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抓住一個大根本——創立企業美好信譽;夯實一個大基礎——嚴格產品質量管理。
《先愛天下》是魯花人自己的企業之歌。歌中唱道:“我們來自膠東實誠的人家,我們捧出良心栽培的魯花,做人純正無瑕,做事豈能摻假。我們以德取得,把蒼生報答……”在四十多年的實踐中,魯花人逐漸形成了如此共識:道德是做人根本,是無形資本,是生生不息之道。
魯花現任董事長孫東偉感言:“道德文化是魯花的靈魂,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指南。”魯花創始人孫孟全則預言:“道德文化的競爭必將成為未來最根本的競爭。”
后記
“滴滴魯花,香飄萬家”。許多人知道魯花,是從這句經典廣告詞開始的。
于是,在萊陽,在煙臺,在膠東半島,在齊魯大地,人們自豪地說:“咱們魯花,牛!”魯花,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一批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家,用著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民種出的花生,以土生土長的中華道德文化,匯集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智慧,走出了一條食用油產業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走進魯花,思考魯花,研讀魯花集團創始人孫孟全先生的著作《魯花生生之道》,感受其家國情懷、管理才學、人生智慧和哲學功力。從這本民營企業家以畢生實踐詮釋成功之路的真誠樸素的黃寶書中,可以提煉四句話:道德是根,文化為魂,易經如神,真誠立身。著名學者樓宇烈如此說:“其見識之高之廣,見解之深之新,集合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賦予了企業管理和發展的示范意義。”
孫孟全先生謙遜低調,他說:“我自己談不上有多大能力,只是在實踐中悟到了一點東西,魯花能做出優質油是因為有愛心和創新。”
正大光明,心存真誠,是企業立足社會的底色;先愛他人,以德取得,是企業發展制勝的智慧;辯證思維,是企業做大做強的秘笈;守正創新,識變應變,是企業永葆活力的法寶。道德文化已深深融入魯花的經營理念與日常管理之中,成為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
滴滴魯花,香飄萬家。沁人心脾的,不僅是膠東大地的優質花生油,更是齊魯大地上魯花人的道德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