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初夏時節,走進壺關縣黃山鄉標準化蜂場,只見一排排蜂箱排列整齊,一只只蜜蜂在蜂箱間飛來飛去,技術人員戴著防蜂面罩,打開一個個蜂箱,細心查看新蜂群繁殖和采蜜情況。
2024年,壺關縣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從北京市密云區引進科學成熟的養蜂技術,積極發展林蜂養殖產業。出臺養蜂專項扶持政策,不僅盤活全縣山莊閑置土地,還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為村民增收開辟了一條新路子。養蜂這項“甜蜜的事業”正是密云區與壺關縣深入推進對口合作的一個生動縮影。
從項目合作到農業發展,從醫療教育到文旅推介……北京市密云區與壺關縣開展對口合作以來,雙方雙向奔赴、同向而行,互訪日益頻繁,交流逐步深入,結合壺關“所需”和密云“所能”,兩地在紅色文化、特色農業、生態保護、教育醫療、文旅產業等多個領域合作初見成效,實現從“握手”到“牽手”再到“攜手”,有力推動壺關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弘揚紅色文化,賡續太行精神。壺關秧歌劇《干石山上的奇跡》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登臺展演,受到首都觀眾廣泛好評。以壺關縣抗大一分校真澤宮舊址、常行窯洞保衛戰遺址等為依托,加強與密云區紅色文化研學交流合作。
——共育特色農業,促進鄉村振興。實施總投資1100萬元林蜂養殖項目,在全縣建設15個標準養蜂場,從密云區引進種蜂3200群,蜂產業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甜蜜。旱地西紅柿是壺關縣的傳統特色產業,近年來,面對市場需求變化,急需先進科技賦能增效。壺關縣店上鎮西漢村與北京南山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引進北京先進的育苗和種植技術,正在將31座傳統農業大棚升級改造為智慧化農業園區,助推西紅柿特色產業提檔升級。
——推動優質農產品進京,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組織豆豆食品、峽谷山珍、博康醫養等公司到密云區推介農副土特產品,多措并舉拓展壺關農產品進京渠道。密云區與壺關縣開展消費幫扶暨企業合作洽談會,現場簽約金額達200萬元?;I備建設壺關農產品密云體驗館,計劃年內面向社會開館經營,推動晉莊小米、辛寨醋、壺關羊湯等優質產品走出壺關、走向京城,讓更多北京市民能夠品嘗到壺關特色農產品。
——教育醫療共建,提升公共服務。遴選優秀教師到密云區學校進行跟崗學習,分兩期進行,每期10至15人,邀請密云區優秀專家來壺關舉辦專題講座,與結對學校進行“一對一”指導,推動兩地教育資源共享、教育理念更新、管理經驗移植。在京長對口合作機制支持下,總投資970萬元的壺關縣教師能力提升實訓樓建設項目基本完工,預計今年9月投入使用,將有效解決長期存在的教師培訓設施短板問題。組織醫護人員到密云區培訓學習,積極推進密云區醫療技術人員長期派駐壺關開展幫扶,謀劃推動互聯網門診、遠程會診,深化兩地醫療衛生領域合作。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推動綠色低碳共贏。壺關縣生態環境部門相關人員到密云區實地學習治理經驗,進一步完善水生態保護修復管控機制,提升斷面水質管控、龍麗湖尾水治理能力和水平。
——推動科創與產業融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園區合作邁出新步伐,壺關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中關村科技園區密云園管委會簽訂共建園區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園區管理、產業發展、聯合招商、科研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金燁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科技大學共建特鋼新材料中試基地,開展特鋼新材料關鍵技術攻關,有效推進傳統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壺化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爆破實驗室等單位合作,成功研制隧道爆破智能裝藥機器人,推動隧道工程施工實現全過程智能化作業。
——挖掘文旅資源,實現互利共建。參加密云區舉辦的文化和旅游推介活動,深度推介太行山大峽谷八泉峽景區、歡樂太行谷景區、常平溫泉小鎮等重點景區景點和“三景聯動”優惠政策,陳列展示壺關縣文創產品、特色美食、旅游線路等優質文旅資源。啟動全縣A級景區對北京市民免首道門票活動,實現兩地資源共享,互免門票,擴大彼此旅游資源的影響力與知曉度,吸引更多游客跨區域游玩。同時,在密云區支持下,壺關縣在北京王府井商圈大屏幕投放“生態壺關 康養勝地”旅游宣傳廣告,推動壺關文旅品牌走出山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合作為媒促發展,攜手共進譜新篇。密云區與壺關縣兩地將并肩協作,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繼續加強紅色文化、特色農業、生態保護、旅游發展、經濟園區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推動對口合作工作取得更多豐碩成果,攜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