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復旦大學迎來建校120周年之際,位于邯鄲校區“復旦源”歷史人文地標帶的復旦大學藝術館舉行了開館儀式。作為校慶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藝術館以開館展“日月復光華”為核心,通過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展現復旦文脈的傳承與創新。據悉,該藝術館將于5月24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展覽主題:傳統與當代的時空交融
本次展覽名稱“日月復光華”取自《尚書大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既呼應復旦校名的歷史淵源,又寓意學校百廿歷程的光輝延續。展覽分為四大單元——“重山復水”“復其見天地之心”“萬物以復”“一陽來復”,通過43位藝術家的54件作品,探討傳統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的新生、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人與技術的共生等議題。其中,潘天壽《光華旦旦圖》作為展覽核心,這幅巨制(展出為復制品)創作于國慶十五周年,以蒼鷹、勁松、山水展現雄渾筆墨,融合工筆與寫意,成為傳統藝術煥發時代精神的典范。此外,王蘧常于1981年創作的《“革命”“同志”聯》以秦漢篆隸為基,風格渾穆,體現復旦學人跨越學科的藝術造詣。在當代藝術的實驗性方面,楊福東的影像《留蘭》、谷文達的《碑拓片》等作品,也皆與吳劍嵐的《梅花蘭石圖》形成古今對話,展現復旦文脈的多元延續。
藝術館的使命:學術與美育的跨界平臺
復旦大學藝術館館長潘公凱表示,藝術館依托哲學學院與藝術研究院的學術資源,旨在打造“學術與藝術融通的文化中心”,踐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他強調,藝術修養是通識教育的關鍵,藝術館將推動哲學、美學與藝術研究的深度結合,成為公眾美育的重要基地。策展人魯明軍教授指出,展覽通過穿插復旦學人手稿與當代創作,呼吁回歸“文史哲藝一體”的文科傳統,打破學科專業化帶來的局限。
“一源六館”:文化矩陣成型
藝術館的開放標志著復旦大學“一源六館”文化地標群的全面落成。以相輝堂草坪為中心,校史館、博物館等共同構成多元文化空間。其中,校史館以“教育報國”為主線,博物館則推出“革命文物中的復旦人”和“中華文明溯源展”,展現學校紅色基因與中華文明脈絡。
未來展望:公共美育與國際合作
藝術館未來計劃聯動國內外藝術機構,推出“藝術家駐訪計劃”與“青年策展人實驗室”,打造無邊界藝術課堂。據了解,首展將持續至10月10日,公眾可通過“復旦源”小程序預約參觀。
復旦大學藝術館的開館,不僅是對百廿校史的獻禮,更是一次打破學科界限、激活傳統文脈的實踐。正如展覽所展示的“復”之精神——回溯與創新并存,藝術館將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學術與社會的文化樞紐,為城市美育注入新活力。
(陶 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