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追光青年
首頁 > 人民智庫 > 專家觀點 > 正文

為科技創新注入更強金融動力(專家談)

科技金融是實現科技與金融雙向促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位居首位。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舉措加速落地,我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升。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銀行信貸、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和創業投資等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如何為科技創新注入更強的金融動力,記者采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

記者:如何滿足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需求?

楊濤: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務,至少應該考慮以下兩方面問題。第一,兼顧科技企業與科技創新活動。一方面,各類科技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只有滿足好科技企業的各種金融需求,才能在微觀層面上保障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順利推進。另一方面,傳統產業與企業相對缺乏科技創新能力,獲得科技金融支持的可能性相對低,如果能通過加強金融服務激發傳統產業與企業的創新活力,就可能使科技強國建設獲得更廣泛的基礎。

第二,平衡好對基礎性重大科技創新與應用性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和節奏。一方面,我國的基礎性科技研究與創新能力仍顯不足,如果僅靠政府財政資源支持,可能會陷入“撒胡椒面”式的困境,如果依靠金融資源支持,則需要有與長期風險相匹配的模式創新。另一方面,應用性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模式雖然更加成熟一些,但仍存在成果轉化不順暢、長期資本配置不足等問題,還需不斷探索符合國際慣例與我國國情的模式。金融對基礎性重大科技創新與應用性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和節奏能否平衡好,也影響到科技創新的短期與長期目標是否能協同好。

記者:怎樣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楊濤:首先,要以系統化思維推動科技金融體制改革。一則,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更需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應該靜態、片面地追求特定金融產品的規模與數量,要更加動態平衡、結構合理地推動科技金融服務優化。二則,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也不能“單兵突進”,而應抓住與數字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的“交叉地帶”,例如數字金融帶來的新技術與數據增信,就有助于提高科技金融服務效率。

其次,應抓住痛點來改善科技金融的產品、服務與生態供給。一是重點領域的科技金融服務深度尚顯不足,要著力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要綜合運用“股、債、貸、保”等手段,推出更多能有效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三是要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以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形式來支持科技創新。

記者:如何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形成良性循環?

楊濤:科技金融不僅是單方面的金融支持科技,而應與產業一起,實現彼此之間更加深層的、內生的互動融合。

首先,應積極圍繞創新企業集群、創新產業鏈來探索金融支持模式。創新企業集群實現了科技資源的規模經濟效應,創新產業鏈則體現了各類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定位互補關系,其相應的共性金融需求非常突出。應探索完善符合二者需求特點的、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科技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動多方合作的產業鏈金融創新。在促進科技創新研發鏈、產業鏈、市場鏈“三鏈協同”的基礎上,著力實現科技創新鏈、成果轉化鏈、金融資本鏈的協同。

其次,應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從而更好地服務科技金融。一方面,面對科技金融探索中的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對稱、缺乏抵押物等傳統難題,金融業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和推動數字化轉型,對于緩解相關矛盾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業往往是科技應用的核心領域,也是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所依賴的重要客戶。因此,金融業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增加科技投入,也間接給科技企業帶來發展壯大的機會,同時成為新技術的前沿實踐場景。

《人民日報》(2025年05月19日 第 18 版)

[責任編輯:陳慧昇]
99e热国产最新地址获取_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_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