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與北京圣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主辦,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承辦的“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的教育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教師代表們齊聚一堂,共繪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藍圖。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陸云泉在開幕式致辭中強調,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形態,本次研討會是對國家“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的積極響應。他指出,中關村三小的創新實踐充分證明,在技術賦能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的根本宗旨。尤其是在技術應用中,教育工作者只有堅守教育初心,才能共同構建人機協同、數據驅動、跨界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態。
本次研討會的召開,為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不少有益啟示。大會圍繞著“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建設”這一主題,通過課堂教學展示、主題報告、圓桌論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呈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成果與實踐經驗。
十八堂課展“智變” 技術賦能育新人
在課堂教學展示環節,9個學科分會場同步呈現,18節智能教育示范課亮點不斷。語文、數學、英語、信息科技、音樂、美術等學科借助智能體,實現個性化學習與精準反饋。
數學分會場上,傳統教學中的“痛點”被一一化解。學科教師運用平臺提供的習題錄入功能,通過標注知識點、難度等級等多維標簽,極大提高了智能推送的精準度。在實際教學階段,系統會實時追蹤學生學習軌跡與知識掌握度,實施分層化、個性化題目推送。當學生上傳錯題照片時,系統不僅能夠反饋對應的知識點解析、錯誤原因診斷,還會提供詳細的答案講解,并推送同難度梯度的變式練習題;而對于正確解答的題目,平臺則會向學生推送進階拓展題,幫助他們實現能力再突破。
信息科技分會場上,所展示的《手勢識別》與《卷積與深度學習》課程,既涵蓋了人工智能的交互應用,又解析了深度學習模型的底層原理,為學生搭建了完整的知識框架。音樂、美術等美育課程,創造性地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實踐。
在此次教學實踐中,中關村三小大膽創新,運用智能備課系統和課堂診斷系統,借助AI輔助教學設計、智能學情分析等功能,將“備教學評”四大環節有機融合,構建起了完整的智慧教育閉環。
專家領航繪藍圖 創新實踐樹標桿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關村三小校長楊剛以《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建設:中關村三小的探索與思考》為題,分享了該校作為教育部首批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實踐成果。報告指出,三小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已構建起一個有活力有意義的智能教育生態。
主題報告中,楊剛還系統闡釋了“四維探索+三重守護”的創新范式。“四維探索”包括:個性化指導、即時評價、自主學習、資源整合。“三重守護”則強調:科學性、價值觀、審美主體性。這一實踐模式既展現了技術賦能的創新路徑,又為智能時代的教育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三小方案”。他表示,未來中關村三小將繼續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活動現場,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王博也發表了精彩分享。他的報告以《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思考》為題,從AI賦能教育的視角出發,剖析了技術變革對學生培養的深遠影響。
共話融合新路徑 協同育人向未來
隨后的圓桌論壇環節,由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主持。圍繞“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建設”議題,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劉飛,北京小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明新,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校長周建華,北京光明小學校長韓玉娟等教育專家展開了深入討論。專家們強調,人工智能教育應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同時應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構建人機協同的教育新生態。
本次研討會為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交流與學習的平臺,不僅展現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廣闊前景,更昭示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歷史方位。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背景下,中關村三小的探索實踐深刻詮釋了“技術為器、育人為本”的改革哲學——當AI深度融入備教評學全鏈條,教育的本質不是被技術解構,而是在人機協同中實現更高層次的價值重構。這種重構既體現在通過智能診斷實現“千生千面”的精準育人,更彰顯于運用技術手段守護教育本源,讓立德樹人在數字土壤中扎根生長。
未來,中關村三小將繼續攜手各方力量,推動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任能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