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其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回答了“誰來領導改革”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導向,回答了“改革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堅持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質要求,回答了“什么不能改、什么能改”的問題;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托,回答了“如何改革”的問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回答了“如何保障改革順利進行”的問題;堅持系統觀念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回答了“以何種方法和思維設計和推進改革”的問題。
【關鍵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六個堅持”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六個堅持”重大原則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勝之道。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對新時代新征程上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自信與歷史主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
《決定》指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得以順利進行并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浪前行、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其具有的顯著理論優勢保證了黨謀劃和推進改革的真理性、科學性。恩格斯曾深刻指明:“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①這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改革理論的思想真諦,為中國共產黨認識改革必要性、把握改革規律、推進改革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思想理論創新引領改革實踐創新,形成了關于改革使命、改革方向、改革目標、改革策略、改革動力、改革方法等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創性思想,指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展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革篇”的強大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深化改革就擁有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改革觀的科學理論指導,確保了改革更好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方向是題中之義。由此,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直接關系到改革性質和發展方向,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舉旗定向的統領作用。加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將改革進行到底所面對的任務更重、困難更多、風險更大,更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掌穩改革之舵、領航改革之向。為順利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落實相關戰略步驟安排,《決定》突出強調“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提出了“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改革部署和要求,以期在黨的自我革命中更好引領社會革命,力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志不改、道不變、心不移。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部署落地生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廣泛凝聚人民群眾的共識和合力,形成齊心協力抓改革的良好工作格局。中國共產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成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嚴密組織體系,具有覆蓋全、動員快的強大組織力量。就改革而言,黨中央是黨的大腦和中樞,負責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黨的地方組織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黨的基層組織負責將所有決策部署落實到基層,組織動員群眾齊抓改革、共促發展。這種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有力保障了黨中央的重大方針和改革決策部署能夠得到貫徹落實,有利于全黨全國在改革上統一思想、統一步調、統一行動。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集聚起萬眾一心、推進改革的磅礴力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導向
《決定》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我們黨推進改革發展的執政理念,也體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導向。
改革為了人民,是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決策的出發點。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本著增進人民福祉的價值立場,深入推進就業、教育、收入分配、醫藥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層治理等民生領域改革,注重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利益問題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歷經新時代的偉大變革,我國改革開放邁上新征程、開創新局面、呈現新氣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了新期待,這是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的價值源泉。唯有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改善人民生活,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才能以人民群眾追求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為牽引,更好激發其繼續投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改革依靠人民,是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的著力點。在改革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廣泛聽取群眾的改革建議,善于通過調查研究從廣大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汲取改革智慧、尋求改革良方,極大增強了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得以向縱深推進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信任人民、扎根人民、團結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想在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時間緊、壓力大、困難多,決定了我們更要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思想智慧和前進動力,緊緊依靠人民把改革推向前進。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標的落腳點。改革主要是通過調整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來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內在地構成了改革的鮮明底色和內在要求。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確保人民群眾在改革過程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歷史主動精神,匯聚人民群眾奮進新征程、助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偉力。
堅持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質要求
《決定》指出:“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則、有立場的,不能走偏、走邪、走樣。堅持守正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固本培元、蓄勢賦能。
守正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多次講,改革不是改向,變革不是變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定信心,即守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可以指導改革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根本保證,能夠保障改革過程中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引領改革朝著中國式現代化方向凱歌前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使得改革始終惠及人民、造福人民。這些是我們干事創業的“根本”,賦予了改革以強大真理力量、領導力量、實踐力量、保障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會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由此,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之正,有助于在改革的時代浪潮中不離經叛道、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和國強必霸的歪路,堅定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添生機活力。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講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干過的偉大事業,既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舞臺,也迫切要求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以改革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的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必然出現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這需要提出新理念、探索新辦法、創造新成果、實現新突破,助推全社會活力的競相迸發、充分涌流,使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開創新局面。
守正與創新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守正創新,改革無論怎么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同時要敢于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這不僅是對改革本質要求的深刻詮釋,也是對守正與創新在改革過程中辯證關系的深刻揭示,表明“守正”為“創新”夯實根基,“創新”為“守正”積蓄活力,二者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為改革提供強大動力與支撐。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只有既做得到“守正”,又始終堅持“創新”,才能找準改革方向、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推進更深層次的改革。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托
《決定》指出:“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依托。
在筑牢根本制度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起頂層決定性、全域覆蓋性、全局指導性作用的制度。②《決定》對筑牢根本制度作了科學規劃,如黨的領導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需要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又如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再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需要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筑牢根本制度,有利于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根基,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優勢保障。
在完善基本制度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局贫?,就是通過貫徹和體現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發揮重大影響的制度。③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稕Q定》根據實踐發展提出了諸多改善和完善基本制度的改革舉措,如要求完善產權制度、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市場準入制度,以促進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完善;又如強調完善協商民主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以更好完善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本制度,有利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拓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和深度。
在創新重要制度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制度,就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來的、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具體的主體性制度。④《決定》第二板塊(第二至第十四部分)和第三板塊(第十五部分)主要突出了各領域重要制度的深化改革,并在每一部分以清晰條目說明了重要制度的創新要求。例如,《決定》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等方面,指明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創新路向。創新重要制度,旨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有利于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推進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決定》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形同“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法治以法律為基礎,具有強制性的規范功能,具有“立”和“定”的特質。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不斷“破”和“變”的歷史過程,若缺乏法治的“立”和“定”,就容易出現社會秩序失范、改革變道走樣等問題。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就越要通過全面依法治國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塑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確保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此,《決定》指出:“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從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妥善處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利益關系。法治本身具有分配正義的功能,是協調、解決社會利益矛盾的重要方式,可以保障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各經濟主體和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同全面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法律規范妥善處理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利益關系,以法治的權威性化解改革分歧、凝聚改革共識、匯集改革合力,不斷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鞏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法治以強大的國家機器為后盾,在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在于法治可以將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并以法律的強制性切實保障改革舉措的落實,增強改革的規范性與執行力,使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稕Q定》部署一系列改革舉措和改革要求,許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編撰以及相關授權、批準等工作,需要不斷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
堅持系統觀念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
《決定》指出:“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啟示我們需要以系統觀念的思維方法謀劃和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堅持系統觀念以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系統觀念以系統思維為出發點,著重強調處理好系統各要素間的關系?!稕Q定》彰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性布局,既對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作了系統化說明,通過闡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導思想、總目標、重大原則建構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框架,凸顯出改革的方向、立場和任務;又對各領域改革進行了合理有序的系統化安排,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注重保持不同領域改革之間的關系張力,使改革的各方面全過程都圍繞總目標展開。作為一個系統過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銜接,處理好重大關系,使各項改革更好關聯與耦合,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
堅持系統觀念以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性。系統觀念著眼事物內部構成要素的有機統一,強調立足整體視域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善于以系統思維、系統方法研究解決問題?!稕Q定》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以整體視野進行頂層設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提出了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放眼全局謀劃改革的系統思維、把握長遠推進改革的戰略思維。由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體利益產生乘數效應。
堅持系統觀念以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協同性。系統是由諸多子系統按照一定次序與排列組合共同構成的,每一個子系統相互作用賦予了系統以整體性質和整體功能。就此來說,系統觀念特別強調優化各子系統及其相互間關系,以促成事物更好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又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不同領域改革都會彼此產生影響,且需要其他改革的協同配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聚焦發力。”《決定》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戰略部署,十分注意各領域改革的協同配合、互動共謀,自覺推動各項改革的有機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例如,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要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活力秩序,需要做到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的辯證統一,有賴于及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而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強調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則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提供了必要保障。
(作者為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文勇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教育部當代社會主義重點研究基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大研究專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DZXWT0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1頁。
②③④《〈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75頁、176頁、176頁。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