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維度,探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既是總結概括中國式現代化歷史經驗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征程豐富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實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邏輯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奮斗,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物質文明新形態。新中國成立后,在完成“一化三改”和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探索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物質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突破對“姓公”與“姓私”“姓社”與“姓資”的教條式理解,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三個有利于”標準,大力推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充分發揮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創造物質財富中的積極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躍升。我國經濟總量世界占比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21年的18.5%,我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政治文明新形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建立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政治文明新形態更加成熟。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精神文明新形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開展群眾性掃盲運動,推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我國文化教育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奮發圖強精神充分彰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不斷增強。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社會文明新形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我國社會建設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新中國成立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經濟建設的穩步推進,黨中央越來越重視社會建設。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人民生活實現由溫飽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顯著提高,全民醫?;緦崿F,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廣泛地為人民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生態文明新形態。新中國成立后,黨在恢復發展經濟的同時全面開展水利工程治理和環境保護工作,奠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統籌兼顧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環境保護成為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生態文明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我國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和治理,美麗中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邏輯
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豐富和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新形態,要求我們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根本保證。一百多年來,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實現了從被動現代化到主動現代化、從單一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的歷史性轉變,獨立自主地探索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更加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集聚起同舟共濟、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蹄疾步穩豐富和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世界奇跡。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真正做到一以貫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亮的底色。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百姓心為心,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不移全面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以人民的磅礴力量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革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在認識上不斷深化、戰略上不斷完善、實踐上不斷豐富。新征程上我們要立足“兩個大局”,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頑強斗爭的歷史。通過斗爭,我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新征程上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甚至是驚濤駭浪,我們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勝利,不斷鞏固和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際視野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