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必須科學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口規模巨大,具體表現為總人口規模巨大、老年人口規模巨大、受教育人口規模巨大和流動人口規模巨大;必須直面人口新常態下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社會從“養小”為主轉向“養老”為主、老齡化城鄉倒置和人口區域增減分化格局長期存在等挑戰;必須積極適應人口新常態,從人口治理、社會治理走向全面治理,以提振生育率為核心繼續推進人口治理,以社會適老化改革為導向推進社會治理,以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為契機推進經濟治理。
關鍵詞:人口新常態 人口高質量發展 銀發經濟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重要論斷,闡明了新時期人口新常態的本質特征。2023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命題,指明了從人口數量、結構、素質、遷移分布等方面科學認識我國人口新常態的具體表現,明確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積極探索適應和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的新路徑的任務和要求。
科學認識人口規模巨大的人口新常態
人口規模雖然是數量概念,但從人口的經濟社會特征來看,人口規模蘊含著總量、結構、素質和分布等多維性,因此人口規模巨大的人口新常態也表現為總人口規模巨大、老年人口規模巨大、受教育人口規模巨大和流動人口規模巨大等多個方面。
總人口規模巨大
總人口規模巨大是人口規模巨大總量特征的表現??側丝谝幠T谥袊浆F代化的建設周期內始終巨大,貫穿于新時代“兩個階段、分兩步走”國家總發展戰略的全過程。2021—2022年是我國人口變動正負交替的分水嶺,總人口數量達峰為14.13億人,如果將總人口峰值視為一個值域,即便是總人口自2022年開始呈現減量變化,從當前到2035年,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一階段,總人口規模將處在峰值區,基本保持在14億人以上。根據國際經驗,人口負增長在初期常伴有人口增減交替的波動,加上2024年受生肖龍年、疫情后生育反彈和生育支持政策的影響,人口負增長程度可能有所緩和,但低生育率常態所主導的長周期的內生性人口負增長動力不會根本改變,總人口負增長將是既定的長期大趨勢。盡管如此,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第二個階段,我國人口總量還是處在高原期,人口規模優勢和超大規模潛在市場優勢將依然存在。
老年人口規模巨大
老年人口規模巨大是人口規模巨大結構特征的表現。人口負增長將推動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提速和深化。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加速。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億人,老齡化水平超過10%,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老年人口和老齡化水平分別增至2.97億人和21.1%,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邁入中度老齡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快速老齡化進程還將繼續,預測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5.2億人,老齡化水平將超過40%,邁入超老齡社會;在本世紀后半葉,伴隨低生育率時代出生隊列人口步入老齡期,預估老年人口將減至3.6億人左右,但老齡化水平會因持續性的人口總量負增長而不斷升高,可能接近50%。另一方面,低齡老年人口規模巨大。在本世紀中葉之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將始終呈現典型的低齡老齡化特征,60~69歲低齡老人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40%~50%,預計數量將從1.5億人增加到2.1億人。這是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以及大力提高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窗口期。
受教育人口規模巨大
受教育人口規模巨大是人口規模巨大素質特征的表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健康狀況質性飛躍。根據國家統計局、國家衛健委提供的數據,2022年,平均預期壽命、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達到78歲以上、3.1‰、4.9‰、6.8‰、15.7/10萬人,均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狀況,這是促進受教育人口規模巨大的健康根基。另外,《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約9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60%,飛速走過了大學精英教育階段和大學大眾教育階段,已經進入了穩定的大學普及教育階段。201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數超過1000萬,2022年普通高等院校畢業人數超過1000萬,進入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和畢業人數的“雙千萬時代”。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3年底,全國累積接受過高等教育人口超過2.5億,平均不到6人中就有1人是大學畢業生;16~59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05年,比2022年提高0.12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年,相當于大學二年級,其中一半以上接受過高等教育。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年度招生和畢業人數最多的國家,隨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穩步提升以及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長期維持較大規模,高等教育“雙千萬時代”的受教育人口規模巨大優勢還將繼續保持,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蓄積高素質人才和積淀人力資本。
流動人口規模巨大
流動人口規模巨大是人口規模巨大分布特征的表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勞動力自由流動政策的不斷寬松化,流動人口和農民工成為我國經濟崛起的巨大動力。一方面,人口流動遷移持久活躍,常年保持在億萬以上的巨大規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流動人口數量為3.85億人,占總人口的27.2%;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96億人,創歷史新高;2023年,人口城鎮化水平提高到66.16%,比2022年提高0.9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區域人口增減分化。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2023年》數據計算,2022年,已有20個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比2021年增加7個省份,覆蓋全國總人口的70.1%;13個省份的常住人口出現負增長,比2021年減少3個省份,覆蓋全國總人口的46.3%。省際人口負增長正由點及面迅速擴展,但是城市群、大都市、經濟發達省份的總人口依然保持增勢,城鎮化的空間布局和結構持續優化,新型城鎮化質量正在向好。
直面人口新常態下的未來挑戰
隨著人口新常態在總量、結構、素質和分布等維度的持續發展,其中潛藏的挑戰將不斷顯現,主要表現為人口負增長的中遠期影響、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社會從“養小”為主轉向“養老”為主、老齡化城鄉倒置和人口區域增減分化格局長期存在。
提前預判人口負增長的中遠期影響
人口負增長并未改變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中遠期。2022年以來我國出現的人口負增長是生育主導型的人口負增長,在死亡率持續保持低水平區間時,生育率水平相對大幅的下降會直接導致生育主導型的人口負增長。實際上我國總和生育率早在1992年就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人口內生性增長率由正轉負,雖然總人口依然保持慣性正增長,但是人口自身已經開始積攢負增長能量。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3,已經低于國際社會公認的1.5警戒線,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最近兩年總和生育率進一步降至1.1以下。按照人口發展規律,人口負增長的初期,一般會存在正負交替的波動;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總人口減少的速度相對緩和,尤其我國人口的基數規模巨大,人口負增長對人口總量的早期沖擊較??;人口負增長的中遠期階段,總人口的減量將十分劇烈,生育率越低,持續時間越長,總人口的減量越劇烈。所以,亟待提前預判中遠期人口負增長對消費、儲蓄、投資等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以及對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事業的負面影響,并作出提前部署,最大程度減輕人口負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期沖擊。
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
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預測數據,205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為6.53億人,比2021年的8.98億人凈減少2.45億人,年均縮減845萬人。勞動年齡人口是勞動力的蓄水池,伴隨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勞動力資源的稀缺性增強,雖不一定會出現嚴重短缺,但會激化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這種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伴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持續減少,青壯年勞動力先行減少,勞動年齡人口老化,傳統的依靠體力投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勢必受到沖擊,在勞動報酬無法快速提升的情況下必然出現“用工荒”,與之對應的高勞動參與率產業遭受重創,形成結構性就業困難。第二,受到要素稟賦變化而倒逼轉型的產業,勢必加大對現代化和數字化技術的研發和使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涌現并投入應用,新興產業對掌握和熟悉這些技術的勞動力需求激增,但是如果教育和培訓沒有提前調整、規劃和布局,這類質量型勞動力崗位也會出現“用工荒”;同時,科技進步對勞動力的替代加劇,激化就業競爭性。第三,按照如今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人數逐年攀升的趨勢,如果教育結構、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繼續保持過去的制度安排,必然導致就業技能和技術不能匹配產業需要,催生競爭激烈的“內卷化”現象,產生“就業難”問題,這顯然不利于在長周期貫徹落實充分就業戰略,且有礙人口機會*向人口紅利的轉化,形成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社會從“養小”為主轉向“養老”為主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0~14歲少年兒童人口為2.53億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64億人,老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少年兒童人口數量,少兒撫養比為28.3(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100),老年撫養比則為29.5,這標志著我國社會養“老”負擔反超養“小”負擔,且養老負擔會越來越重。養小基本上是以家庭支出為主,但是養老則有所不同,養老對社會投入的依賴更大。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單位人的平均養老社會支出是養小支出的3到4倍。在老齡社會持續深化的背景下,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壽命延長、養老標準提升,三者此呼彼應,社會養老壓力必然與日俱增,尤其是領取養老金人數與繳納養老金人數呈現反向變化關系,矛盾日益尖銳,這對養老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構成嚴峻挑戰。與之伴隨的并不僅僅是養老保障壓力劇增,還將面臨醫療保障壓力、公共管理壓力、社會治理風險……如果繼續延續舊的管理模式,政府財政負擔將持續加重,尤其是大包大攬型的政府模式將無以為繼,亟待廓清政府與市場邊界,發揮市場作用、引導社會互助共濟,推動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老年優待等制度資源優化整合,強化各相關領域體制改革配套銜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運用信息技術提升老齡社會治理效能,在大數據分析和精準服務匹配基礎上,統籌整合殘疾護理、養老、育幼等各種服務資源,形成協同治理網絡。
老齡化城鄉倒置和人口增減分化格局長期存在
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和農民工一般是從農村進入城鎮,且以青壯年為主,使得城鄉比較上,形成了農村早老、農村快老、農村更老的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格局,伴隨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格局將長期存在,農村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期重點、難點和短板所在。
另一方面是人口區域增減分化格局。到2030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的規劃目標為70%;到2050年,如果城鎮化率能夠達到當前發達國家同等水平(80%),由此估算,城鎮人口將從目前9.3億人增至10億人以上,農村人口將從4.8億人減到3億人以下,人口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城市群之間、省際之間的增減分化將進一步加劇。從更長遠的周期來看,當國內所有地區都出現穩定的超低生育率時,依靠國內人口遷移流動將難以有效調節局部的人口負增長,但是伴隨資源競爭而存在的人口流動不會停止,人口負增長時代的人口區域增減分化依然會持續存在。
積極應對人口新常態須開展全面治理
從遵循人口發展規律的角度看待人口新常態,需要樹立“科學認識、主動適應和積極應對”的理性態度??茖W認識,就是辯證地看待人口新常態的客觀規律性,既不夸大負面影響,也不忽略積極因素;主動適應,就是積極適應老齡社會時代的到來及其不斷深化的趨勢,理性看待人口新常態的挑戰;積極應對,就是跳出老齡看老齡,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積極應對人口新常態,開展涉及人口、社會、經濟等領域的全面治理。
以提振生育率為核心繼續推進人口治理
應對生育主導型人口負增長,意味著要以提振生育率為核心繼續推進人口治理,這需要在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以及優化生育支持政策和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方面發力。第一,修訂與現行鼓勵生育政策不相匹配的法律法規。隨著適度寬松型生育政策的實施,緊縮型生育政策時期的法律法規出現脫節和沖突問題,亟待及時修訂,全面廢除對少生孩子的激勵措施。第二,完善家庭支持政策體系。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家庭和社區為依托、以市場為補充的普惠型托育服務供給體系,推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高質量發展,落實婚假、產假、陪護假、護理假等休假制度福利,加強育齡人群生殖健康關愛,通過稅收減免和增加生育津貼等方式鼓勵生育,建立支持家庭照料的經濟補償制度,提高女性職場權益保護力度。第三,提供優質的生殖健康和家庭計劃技術服務。推動以計劃生育為核心的技術服務向以輔助生殖為核心的技術服務轉變,加大孕產期保健知識普及力度,強化孕產期專業技術服務,滿足廣大群眾生殖保健服務需求。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要從生育抓起、從孩子抓起,普及優生優育知識和技術,保障孕產婦和兒童健康,綜合防治出生缺陷,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第四,營造生育友好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摒棄少生和晚婚晚育的社會傳統觀念,從青少年期開始塑造公民的積極婚戀觀,打造適齡結婚和適齡生育的社會氛圍。繼續推進性別平等建設事業,強化男性育兒責任義務,發揮家庭在提振生育水平方面的積極作用,打造代際和諧的家庭模式,營造有利于家庭和職場平衡發展的文化氛圍??傊?,進一步解放思想,運用整體性思維構筑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等體系是當務之急和長遠之策。
以社會適老化改革為導向推進社會治理
中國人口老齡化演變進程超前于現代化發展進程,老齡社會形態與社會架構處于非同步狀態,加劇了老齡社會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社會治理領域掀起適老化改革尤為重要。適老化改革與適老化改造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翻然精進。第一,推進物理環境的適老化改造。老年人日常居住和活動的環境涉及住宅建筑、樓道扶手、衛生間、電梯、輪椅步道、社區健身設施、交通燈、公園設施、公共交通等,這些物理設施均需要進行適老化改造,以適應老齡社會階段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實現助老和享老目標。第二,解放思想,樹立老齡社會主流化新觀念,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各領域和各層面所建立和采取的政策、法律、規劃、戰略、行動等,要充分考慮老齡社會的基本國情,把積極應對老齡社會的需求融入設計、實施、監督和評估的所有環節,凝聚社會共識,深入推進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使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全齡人口都能夠均等收益。一方面,推進思想觀念和制度安排的適老化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全社會思想觀念的適老化變革,要求全社會融入老齡社會角色定位,營造敬老、親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隨著老齡社會的不斷深化,制定于年輕社會時期的制度安排也需要進行適老化變革,包括文體、娛樂、就業、教育、數字智能等各個領域,尤其是應該建立健全各項機制支撐,“以需調供”不斷完善養老保險體系、健康養老服務體系、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和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第三,推進社會治理戰略適老化轉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統領新時代戰略規劃適老化轉型的總綱領。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國務院《“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規劃文件是推進新時代戰略規劃適老化轉型的基礎體系。在總綱領和基礎體系的支撐下,社會治理的戰略適老化轉型需要落實到城建、衛健、民政、人社、文旅、財政等一攬子的具體業務中,以迎合老齡社會階段社會治理的需求,這是全社會的共同挑戰,也需要全社會共同應對。
以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為契機推進經濟治理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既包括老齡經濟,也包括備老經濟。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開啟以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老齡社會經濟治理的新紀元。
一方面,以積極老齡觀引導銀發經濟發展。積極老齡觀是為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發揮最大效應的積極老齡化觀念,其中涉及的“健康”“參與”和“保障”是積極老齡化的三大支柱,關涉銀發經濟的主要方面。發展銀發經濟不僅僅是滿足老年人消費,更是在內循環的支撐下,從全產業鏈的角度推動經濟適老化,本質上是新時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以適應老齡社會新要求的改革創新,是貫徹落實“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措施。
另一方面,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寶貴經驗,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銀發經濟屬于非完全競爭性的經濟業態,既需要政府堅守?;?、兜底線、普惠性的主要職能,堅持公平性原則,著力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需求,增加普惠性養老服務資源,織密特殊困難老年人兜底保障網,彌補市場經濟機制的不足;也需要市場在配置老齡產業資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引導激勵各類市場主體有序進入,著力打造養老用品、養老服務、養老地產和養老金融板塊,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寬產業面,延伸產業鏈,擴大老年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消費,帶動文化、健康、服務、宜居、制造、金融等老齡產業發展,塑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也意味著銀發經濟的事業和產業雙重屬性的有機協同,秉持事業屬性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堅持產業屬性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變規模巨大的銀發經濟潛在市場為有效市場,二者協同增進老年人福祉,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為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動力支撐。
【本文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22ZDA09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陸杰華、劉芹:《中國老齡社會新形態的特征、影響及其應對策略——基于“七普”數據的解讀》,《人口與經濟》,2021年第5期。
[2]胡湛、彭希哲、吳玉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
[3]金牛、原新:《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維度》,《社會發展研究》,2023年第1期。
責編:羅 婷/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