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華社發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這是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觀點,為做好新時代的金融工作,堅定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系統必須從理論上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認識和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精神實質,確保金融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形成有力金融支撐。
1 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它與國家的根本制度以及基本經濟制度緊密聯系,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具體體現在國家經濟主權和重要經濟職能方面,其首要標志是發行和管理貨幣,這是國家經濟主權的集中體現。通過發行和管理貨幣體現出國家經濟屬性和經濟主權,是金融的第一個國家經濟職能,即創造信用。國家直接發行貨幣的最重要基礎不是貴金屬,而是政權信用,即國家信用。中國共產黨一貫高度重視金融實踐,1948年12月人民幣誕生時,新華社就宣告:“解放區的貨幣,從它產生的第一天開始,即與金銀脫離關系。”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宣布:“金融事業應受國家嚴格管理。貨幣發行權屬于國家。禁止外幣在國內流通。”同時,人民政府依據馬克思揭示的貨幣流通規律對人民幣進行管理,即紙幣的流通量由流通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決定。由此,人民幣依靠政權信用和依據客觀經濟規律站穩了腳跟。
隨著世界市場的拓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際化,國家信用成為跨國界的,西方國家主權貨幣依次成為世界貿易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西方主權債券成為資本市場的國際交易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了美元霸權,同時也促成美國國家信用的泛國際化。隨著世界經濟多極化的演變,歐元、日元也逐漸扮演了國家信用國際化的角色,金融成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因此,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應當更突出地體現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服務上。應當充分發揮金融作為國家調節和引導社會經濟活動手段的職能作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必須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關系,為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營造良好貨幣金融環境。同時,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滿足實體經濟的有效融資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國家的另一經濟職能,既是國家的責任,也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僅依靠稅收和財政是不夠的,還需通過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金融還是國家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輔助手段,必須合理把握利率水平,促進共同富裕。利率直接影響消費、投資、國際收支等,利率水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必須堅持以我為主實施好利率調控,按照經濟規律、宏觀調控和跨周期設計的需要來引導和把握宏觀利率水平,保持利率水平與實現潛在經濟增速的要求相匹配。
2 堅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所有社會經濟活動都建立在人民勞動創造的基礎上,生產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商業和金融活動的基礎都是人類勞動。在社會化生產中,借貸資本、生息資本以及國民儲蓄都是生產勞動過程創造的新增價值,這是金融的本源。金融機構和現代銀行不過是這種來源的蓄水池,離開了生產勞動的價值創造,蓄水池就會干涸。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液,但離開生產勞動的本源,血庫就會枯竭,供血就難以為繼。金融脫離生產過程并不能創造價值。借貸資本并不創造價值,貨幣資本倘若不經過生產過程的使用,并不能自行增殖自己的價值。
金融的勞動本源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的人民性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規律同樣決定了金融運行的基本軌跡。對于社會化大生產而言,金融運行永遠是從屬性的,它來源于以生產過程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從屬于實體經濟,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發展壯大自己。實踐證明,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體現其人民性的重要表現,純粹的虛擬經濟活動只能使少數人獲利,只有發展實體經濟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就業并享受發展成果。實體經濟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在我國分行業每增加100萬元增加值所增加的就業人數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均低于其他行業,特別是遠低于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進一步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好體現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應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增強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應積極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盤活存量貸款、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優化新增貸款投向,顯著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指出,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金融工作應傳承弘揚這些理念,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讓人民群眾更好分享發展成果。
3 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
在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確保國家金融安全”。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既是革命戰爭年代的歷史傳統,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生動實踐,有著長期的歷史依據。建黨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扮演著金融事業發展的領導者、決策者和思想理論指引者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深化了我們黨對金融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前,繼續破解金融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體制機制難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完善黨管金融的體制機制,切實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
西方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雖然也承認市場失靈,主張政府干預,但在理論上,自由市場主義和凱恩斯學派的哲學觀點都是二元論的,都把政府與市場看作平行對立的關系。在實踐中,多黨政治體制下的政府干預從來都被打折扣,或根本難以推行,政府與市場始終是兩張皮。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破解了這個經濟學的世界性難題,從辯證統一的視角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些認識顯著不同于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二元對立思維,其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就在于,依據科學社會主義和黨的建設理論,把黨統領各方的政治優勢、思想優勢、制度優勢、組織動員優勢、人才優勢引入經濟領域,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而能夠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統一起來。
(作者:裴長洪,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